首页> 中文学位 >稠油油藏降粘剂、聚合物驱优化注入方式实验研究
【6h】

稠油油藏降粘剂、聚合物驱优化注入方式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粘剂研究现状

1.2.2 聚合物驱研究现状

1.2.3 二元复合驱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降粘剂的优选

2.1 降粘剂降粘的降粘机理

2.2 水溶性降粘剂优选

2.2.1 水溶性降粘剂乳化能力评价

2.2.2 降粘效果评价

2.2.3 界面张力评价

2.2.4 耐温性评价

2.2.5 耐盐性评价

2.3 油溶性降粘剂优选

2.3.1 降粘效果评价

2.3.2 耐温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稠油油藏降粘剂、聚合物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研究

3.1 降粘剂、聚合物交替驱注入次序优化

3.1.1 实验准备

3.1.2 级差1.5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1.3 级差为4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1.4 聚合物、降粘剂交替驱优化注入次序确定

3.2 注入段塞优化

3.2.1 实验条件

3.2.2 级差1.5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2.3 级差4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2.4 聚合物、降粘剂优化注入段塞确定

3.3 注入浓度和流度比优化

3.3.1 实验条件

3.3.2 级差1.5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3.3 级差1.5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3.4 聚合物、降粘剂优化注入浓度确定

3.4 二元复合驱聚合物浓度优化

3.4.1 实验条件

3.4.2 级差1.5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4.3 级差4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及分析

3.4.4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优化注入浓度确定

3.5 二元复合驱注入段塞优化

3.5.1 实验条件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二元化学驱交替驱与复合驱注入方式效果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稠油油藏降粘剂、聚合物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4.1 层内纵向非均质可视模型研究

4.1.1 层内非均质可视模型交替驱研究

4.1.2 带隔层的层内纵向非均质可视模型交替驱研究

4.1.3层内纵向非均质可视模型复合驱研究

4.1.4 层内纵向非均质可视模型交替驱与复合驱研究的比较分析

4.2 平面非均质可视模型研究

4.2.1 平面非均质可视模型交替驱研究

4.2.2 平面非均质可视模型复合驱研究

4.2.3 平面非均质可视模型交替驱与复合驱研究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复合驱油技术在国内外许多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室内关于稠油油藏降粘增效优化注入方式的实验研究还不够系统。在微观上方面,关于降粘剂和聚合物优化注入方式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亟需对稠油油藏降粘增效优化注入方式进行系统研究,为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为了研究稠油油藏降粘增效的优化注入方式,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对14种降粘剂进行降粘效果、界面张力、耐温耐盐性进行评价;采用并联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的进一步确定了交替驱过程中的聚合物与降粘剂的注入次序、注入段塞、注入浓度等参数,并与复合驱的驱替效果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驱替方案;最后再结合平板可视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差的非均质地层,聚合物与降粘剂按不同方式组合时驱油效果,得出优化的注入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1)质量分数为0.2%的桓-10、桓-16、AG-166这三种降粘剂的降粘效果最好,界面张力值最低;(2)在交替驱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比多轮次交替注入聚合物/降粘剂的采收率,认为“(聚合物0.2PV+降粘剂0.1PV)交替2次后再注0.04PV聚合物溶液”为最佳方案;(3)通过对比不同渗透率级差并联岩心组的采收率,发现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优于交替驱的驱油效果,故优化方案为:一次水驱+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0.64PV+二次水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