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宋红盆地西北部工区基于地震资料的有利储层类型描述
【6h】

宋红盆地西北部工区基于地震资料的有利储层类型描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前 言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新生代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前新生代盆地基岩喀斯特化裂缝型储层研究现状

1.2.3新生代碎屑岩储层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1.4.1完成的工作量

1.4.2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区域地层特征

2.3油气地质特征

1. 烃源岩特征

2. 储盖组合特征

第三章 地震层序分析

3.1工区资料概况

3.2地震解释

3.2.1地震层序划分

3.3.2地震层位特征

3.3.3主要断裂特征

3.3构造成图分析

第四章 测井相分析

4.1典型测井相分析

4.1.1 A井单井相描述

4.1.2 B井单井相描述

4.2连井对比分析

第五章 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第六章 基于地震资料的有利储层类型描述

6.1前新生代盆地基底碳酸盐岩储层

6.1.1前新生代盆地基底碳酸盐岩储层成因

6.1.2前新生代盆地基底碳酸盐岩范围及有利储层分布

6.2新生代盆地碎屑岩储层

6.2.1新生代碎屑岩潜在储层类型的地震特征

6.2.2中中新统通道砂岩储层特征描述

6.2.3峡谷水道地震属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宋红盆地(莺歌海盆地)西北部地区新生代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对各类储层的划分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现状,综合运用构造演化分析、测井相分析、地震相识别、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的划分了工区的构造单元和发育的断裂体系,恢复沉积演化过程、划分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并对其进行成因探讨,并划分了目标储层的有利分布范围。 研究区主要受北西-南东向红河断裂体系的控制,其东南侧受北部湾盆地北东-南西向断裂体系影响,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构造反转运动:晚渐新世构造反转期和晚中新世构造反转期,并形成了两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且不整合面以SongLo断层为界,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 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物的供给共同控制了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化。基于研究区内两口钻井的测井岩心资料,根据盆地海平面变化曲线划分测井相,结合剖面地震相分析、深度构造图及厚度图分析,推测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始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模型,总结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3个沉积阶段:冲积扇-河流三角洲环境到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转换到海岸环境,最终演化为三角洲沉积环境。同时反映了中新世时期红河物质开始大量注入研究区。 研究区的储层可分为前新生代盆地基底碳酸盐岩储层和新生代盆地碎屑岩储层。前新生代盆地基底储层主要由晚古生代沉积形成的浅海碳酸盐岩组成,经过中生代的抬升剥蚀淋滤后,在晚始新世开始的红河断裂走滑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的地堑地垒。新生代盆地碎屑岩储层主要由同生裂谷初期的冲积扇、晚渐新世反转构造储层、早中新世海相超覆砂岩储层、中中新世盆底扇和通道砂岩储层、中中新世浅海砂岩储层、以及晚中新世反转构造储层组成。结合基底碳酸盐岩分布图和深度构造图,以及湖相烃源岩和盖层分布范围,对前新生代盆地基底碳酸盐岩有利油气区域进行划分。对新生代盆地碎屑岩目标储层进行属性分析,识别出多期峡谷水道的叠置,以及与水道组合的浊积岩沉积体分布范围,对寻找油气有利区带提供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