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砂砾岩油藏压裂注水优化配置研究
【6h】

砂砾岩油藏压裂注水优化配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前 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现状

1.2.2砂砾岩油藏压裂改造技术现状

1.2.3井网与裂缝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2.4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砂砾岩油藏分形表征研究

2.1砂砾岩油藏储层的结构特征

2.1.1砾岩储层分类特征

2.1.2 砂砾岩模态结构划分

2.1.3 物理模型及假设

2.1.4砂砾岩各模态渗透率表达式

2.2 砂砾岩油藏分形模型研究

2.2.1 砂砾岩油藏分形模型适应性

2.2.2 砂砾岩油藏分形模型渗透率公式推导

2.2.3孔隙度及有效渗透率推导

2.3 影响因素分析

2.3.1分形模型渗透率影响因素

2.3.2 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砂砾岩油藏典型连通体模型建立

3.1 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

3.1.1 地质特征

3.1.2 开发特征

3.2 典型连通体模式划分

3.2.1连通体特征分析

3.2.2典型连通体模式划分

3.3 典型连通体模式模型建立

3.3.1 地质模型的建立

3.3.2 流体模型的建立

3.3.3 压裂裂缝模型

第四章 典型连通体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4.1叠置型连通体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1.1储层非均质性

4.1.2 连通体叠置关系

4.1.3 井网参数

4.1.4 压裂裂缝参数

4.2 条带型连通体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4.2.1 纵向压裂位置

4.2.2 压裂裂缝半缝长

4.2.3 裂缝角度

4.2.4 井网形式

4.3 孤立型连通体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4.3.1 井网形式

4.3.2 纵向压裂位置

第五章 基于连通体模式优化盐22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5.1 精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5.2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2.1 地质模型的建立

5.2.2 流体模型的建立

5.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5.3 区块注水开发对策研究

5.3.1 注采井网优化设计

5.3.2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砂砾岩油藏由多期砂体叠置而成,具有储层连通关系复杂、孔隙不发育、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导致注水见效差,影响开采效果。因此针对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开发矛盾,研究合理的井网形式及压裂方式可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对改善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油藏工程相关知识及数值模拟方法,针对砂砾岩油藏实际储层特征及开发规律,对砂砾岩油藏压裂注水开发效果进行优化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结合砂砾岩模态结构划分与多孔介质分形理论,推导了砂砾岩油藏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分形形式,并分析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因素;(2)基于砂砾岩油藏四级界面上的连通体地质特征研究,首次提出了将砂砾岩油藏连通体划分为叠置型、条带型和孤立型三类典型模式,并且基于典型连通体模式的砂砾岩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油藏压裂注水开发过程;(3)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软件Petrel和Eclipse,建立了不同典型模式的砂砾岩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不同模式下地质因素、注采井网因素以及人工压裂裂缝因素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总结了不同典型砂砾岩连通体模式的水驱开发参数影响规律。(4)最终针对胜利油田某块油藏地质特征及目前开发现状,结合不同典型连通体模式的开采特征,综合确定油藏压裂注水开发调整方案。盐22块最佳井网调整方案为:区块北部以原井距衰竭生产5年后两口油井转注,区块南部以原井距衰竭生产5年后以小井距加密压裂注水生产。

著录项

  • 作者

    田丰;

  •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授予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学科 油气田开发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艳玉;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关键词

    砂砾岩; 油藏压裂; 注水; 优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