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淋巴囊肿病毒口服微囊核酸疫苗的研制与免疫效果研究
【6h】

淋巴囊肿病毒口服微囊核酸疫苗的研制与免疫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0前言

1鱼类疾病与防治

1.1感染鱼类的疾病种类

1.2牙鲆养殖及病害防治

2 DNA疫苗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 DNA疫苗的发展

2.2鱼用DNA疫苗的构建

2.3核酸疫苗产品的质量控制

2.4鱼类DNA疫苗的应用效果

3疫苗免疫途径研究进展

3.1鱼用疫苗接种方法

3.2疫苗微胶囊化技术平台

3.3微球胶囊化技术

3.4微胶囊疫苗的释放

3.5口服疫苗接种传递系统

3.6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4牙鲆淋巴囊肿病研究现状

5鱼用核酸疫苗研究目的及展望

参考文献

1核酸疫苗的制备及纯化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和质粒

1.2工具酶及试剂

1.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4细菌小量培养

1.5细菌大量培养

1.6质粒DNA少量快速提取

1.7内毒素的清除

1.8内毒素的检测

1.9 DNA酶切反应

1.10质粒DNA的纯度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内毒素的清除和鉴定

2.2重组子(pEGFP-N2-LCDV-cn-MCP0.6kb)酶切鉴定

2淋巴囊肿病毒海藻酸盐口服微囊核酸疫苗的研制与免疫效果研究

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2核酸疫苗(pDNA)的制备

2.3海藻酸盐微球的制备工艺(载核酸疫苗)

2.4微球特征的检测

2.5包被在微球中超螺旋结构的百分比的检测

2.6微囊核酸疫苗的口服管理

2.7 RT-PCR检测

2.8绿色免疫荧光蛋白检测(GFP immunofluorescence)

2.9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2.10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ELISA)

3结果与讨论

3.1海藻酸盐微囊核酸疫苗的特征

3.2胃肠模拟条件下pDNA释放

3.3载核酸疫苗海藻酸盐微曩的红外光谱分析

3.4超螺旋质粒的检测

3.5 RT-PCR分析

3.6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检测

3.7鱼对淋巴囊肿病毒(LCDV)的体液免疫响应

4结论

参考文献

3 淋巴囊肿病毒聚丙交酯乙二酸(PLGA)口服微囊核酸疫苗的研制与免疫效果研究

摘要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聚合物及其他试剂

2.2核酸疫苗的制备工艺

2.3水包油包水(W/O/W)复乳法微囊的体的合成

2.4微囊体特征的检测

2.5质粒(pDNA)完整的估计

2.6动物口服程序

2.7 RT-PCR检测

2.8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2.9 MCP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检测

2.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ELISA)

3实验结果

3.1载核酸疫苗微囊体的特征

3.2 PLGA微囊体中质粒疫苗完整性分析

3.3 RT-PCR分析

3.4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

3.5鱼对LCDV的体液免疫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4淋巴囊肿病毒壳聚糖口服微囊核酸疫苗的研制和免疫效果研究

摘要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聚合物和试剂

2.2核酸疫苗的制备

2.3油包水乳化法微球的制备方法

2.4载疫苗微球特征

2.5包被前后质粒疫苗的完整性

2.6壳聚糖微囊中的体外释放

2.7动物口服程序

2.8 RT-PCR检测

2.9 MCP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检测

2.10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2.1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ELISA)

2.12数据分析

3结果

3.1壳聚糖微囊的特征

3.2载药壳聚糖微囊中核酸疫苗完整性的检测

3.3载药壳聚糖微囊中核酸疫苗的体外释放试验

3.4 MCP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

3.5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

3.6鱼对淋巴囊肿病毒(LCDV)的体液免疫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CD)是由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引起的一种鱼类病毒性传染病。淋巴囊肿病在我国北方养殖牙鲆中大规模发生,给养殖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我国的海水养殖业。面对淋巴囊肿病的蔓延,如何实施预防以及有效地治疗该病毒病,就成了养殖产业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一般是DNA)与真核表达载体质粒重组,利用某种方法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使带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针对该抗原蛋白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生产、质粒DNA非常稳定且易于贮存和运输。更为重要的是DNA疫苗的抗原基因能在体内长期表达,不断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达到免疫效果。另外它可组成多价疫苗,形成对多个抗原表位的免疫保护作用。 目前,水产养殖业对鱼类疾病采用的免疫途径基本上为肌肉注射方式。一般认为,注射方式产生的免疫效果强于浸浴和口服,但该方式也伴随着一些负面问题,例如较高的人力和设备成本,注射量不易控制,养殖鱼个体差异较大,偶而出现鱼类皮肤破损。对于养殖的鱼类而言,用口服疫苗免疫是一条有效的免疫途径。然而,由于各种酶的存在以及恶劣的胃肠条件,以DNA为基础的疫苗会被水解或者发生变性,这使核酸疫苗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本文根据DNA疫苗的特征,运用油包水(W/O)和水包油包水(W/O/W)乳化技术制备了三种不同的淋巴囊肿病毒微囊核酸疫苗:海藻酸盐微囊核酸疫苗;聚丙交酯乙二醇酸(PLGA)微囊核酸疫苗和壳聚糖微囊核酸疫苗。载有抗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海藻酸盐微囊能通过油包水乳化方式(W/O)被成功制备。这种海藻酸盐微囊的产率,载药量和包被效率分别为90.5%,1.8%,92.7%。制备的海藻酸盐微囊直径小于10μm,而且其表面形态为圆形。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相对于海藻酸钠,载疫苗的海藻酸钠微囊中出现了明显的DNA单键与双键峰值。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在包被过程中,有少量超螺旋质粒DNA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被转变成开环和线性质粒。质粒DNA的累积释放试验表明:在pH=2.0的酸性介质中,从载药微囊中释放的pDNA少于l0%,而在pH=9.0的碱性介质中有少于6.5%的释放。RT-PCR和免疫荧光试验表明,在进行口服管理之后10到90天内,pDNA表达了RNA和绿色荧光蛋白。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表明(indirect ELISA),与裸露质粒DNA(pDNA)免疫过的鱼相对照,用载有质粒DNA(pDNA)的海藻酸盐微囊免疫牙鲆之后,从第3周到第16周的这段日期里,鱼的血清免疫响应呈阳性(0.D≥0.3)。 本论文通过改良的水包油包水(W/O/W)双乳化技术,质粒DNA(pDNA)能成功地包被进聚丙交酯乙二醇酸(PLGA)胶囊里。这种胶囊的包被效率,载药百分比和产率分别是78-88%,0.5-0.7%和83.5-86.5%,它的粒径小于14μm。在模拟胃肠液及体液累积释放试验中发现,在模拟胃液中,它的累积释放能力依次为pH 2.0>pH 9.0>pH 7.4。裸露质粒(pDNA)与胶囊中质粒(pDNA)超螺旋比例分别为80%和89%左右,这表明在包被过程中有少量的超螺旋质粒(pDNA)发生降解。反转录技术(RT-PCR)说明,载药胶囊口服免疫后10到90天,含有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 gene)信息的RNA广泛存在于牙鲆各种组织内。免疫荧光照片显示:服用载药LPGA胶囊后,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在牙鲆供检组织内得到了有效表达。除此之外,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表明,从口服后第1周到第24周血清的免疫响应呈阳性(0.D≥0.3),而口服裸露核酸疫苗后,血清的免疫响应呈阴性。 基于壳聚糖在水溶液中带正电荷,核酸疫苗在水溶液带负电荷,两者能互相吸附的特征,本论文运用油包水乳化法(W/O)技术,构建了一种壳聚糖微囊核酸疫苗。这种微囊的产率,载药百分比及包被效率分别是93.6%,0.3%和94.5%。扫描电镜照片表明,载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壳聚糖微囊呈球形且具有光滑的外表。琼脂糖电泳分离结果显示相对于开环质粒和线性质粒疫苗(pDNA),该微囊含有高比例的超螺旋质粒,充分说明核酸疫苗在包被前后的转染效率没有大的改变。模拟胃肠环境下的体外缓释实验表明,被包被子壳聚糖微囊中的质粒疫苗(pDNA)在酸性介质中比在碱性介质中有更快的释放速度。壳聚糖微囊核酸疫苗在磷酸缓冲液(PBS,pH7.4)中的释放曲线揭示,微囊被肠道吸收以后能持续释放的时间可以达到42天。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用淋巴囊肿病毒壳聚糖微囊核酸疫苗对牙鲆进行口服免疫之后,在10-90天里,均能检测到包含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遗传基因信息的RNA存在于鱼的各供检组织内,在组织切片中同时也发现含有荧光表达蛋白的抗原蛋白被核酸疫苗表达。除此之外,用口服淋巴囊肿病毒壳聚糖微囊核酸疫苗免疫牙鲆之后,显示了抗体浓度明显增加,其免疫响应呈阳性(0.D>0.3)。 从免疫效果来分析,PLGA微球疫苗效果最好,但PLGA价格相对另外两种材料稍贵,加工工艺相对复杂,口服管理前要保证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壳聚糖微球疫苗与海藻酸盐微球疫苗均采用油包水(W/O)技术制备,前者免疫效果要优于后者,主要是因为壳聚糖本身带正电荷,核酸疫苗带负电荷,它们两者本身发生吸附,所以壳聚糖会提供更好的缓释和保护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酸盐微囊,PLGA微胶囊及壳聚糖微囊均是理想而富有前景的药物载体。这些包被技术因为易于操作,原料价格低廉以及显著的免疫功效而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们有可能在药物传输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