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的相承关系——以宋江形象为例
【6h】

试论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的相承关系——以宋江形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0引言

1元杂届水浒戏和《水浒传》的情况概述

2元杂剧水浒戏和《水浒传》的比较

2.1元杂剧水浒戏和《水浒传》主题方面的比较

2.11元杂剧水浒戏的主题——替天行道

2.12《水浒戏》的主题——莫衷一是、比较复杂

2.13元杂剧水浒戏和《水浒传》二者主题的比较

2.14元杂剧水浒戏和《水浒戏》二者表现主题的手法差异

2.2元杂剧水浒戏和《水浒传》内容方面的比较

2.21现存的元杂剧水浒戏的内容介绍

2.22元杂剧水浒戏和《水浒传》二者内容方面的具体比较

3宋江形象的分析

3.1元代杂剧水浒戏与明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相比的不同之处

3.2分析产生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作家的创作心理

3.21《水浒传》作者的创作心理——典型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3.22元杂剧作家的创作心理

4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水浒传》是一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文学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耀着夺目光彩的明星。一直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它进行研究的脚步。在《水浒传》诞生之前,元代水浒戏对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也可以说它对小说《水浒传》的最后成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作用。但在20世纪大多数学者的心目中,元杂剧与《水浒传》的关系,只是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单纯的故事传承关系,这是一个缺陷。 另一方面存在的情况是,宋江的形象研究也是《水浒传》研究的一个重点,历来就有关于宋江形象的不同理解,各种说法不一而足。自上个世纪以来,研究宋江形象的争论就变得极为热烈,分歧也很大。但可以肯定一点的就是,宋江是《水浒传》的中心人物,是一个核心,理解好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对于把握整部《水浒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就是要在把握水浒故事成书的“累积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梳理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这两者中对于宋江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来讨论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的渊源关系,来证明元代水浒戏的确对于《水浒传》的成书有一定的贡献。但更多的情况是,《水浒传》并不同于元代水浒戏,它在艺术成就上远远超过元代水浒戏,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学著作。《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把流传于民间的、水平参差不齐的这些原始传说、早期作品加以汇集、整理、加工、创作,使一部民间的作品升格为一部高水平的文学巨著,这是作家个人智慧与能力的结晶。这样的研究工作将对把握《水浒传》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使对《水浒传》的理解能够从故事情节的演变和人物塑造的演变方面获得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这样的研究思想的指导下,全文将主要采取比较的方法,主要立足于整个故事演变史,从两种故事演变的相同部分,寻找出“世代累积型”小说形成的大致规律;而对于二者不同的部分,则主要进行分析、比较,得以更清楚的认识这两种类型的故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水浒传》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水浒传》的诸多问题的研究也应该能从水浒故事演变的研究之中得出些许启发,而非单纯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从水浒故事演变的大角度来重新考虑《水浒传》的一些问题,或许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第一,本文就是要在把握水浒传故事成书的“累积型”特征的基础上,对宋江这一人物形象的生成做一次历史性的考察,以便更好的理解《水浒传》的作者创作理念;第二,理清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的关系。由于现存和现知的水浒戏所叙故事与《水浒传》迥异而少同,就使得学者们对元代水浒戏在“水浒文学”系列中的重要地位及它对《水浒传》创撰成书的特殊贡献和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清醒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宋江个人形象来作为突破口,尝试着在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探索出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希望能对元代水浒戏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第三,将对宋江形象的分析与《水浒传》研究结合起来,以此出发来研究宋江形象在前后两种文学形式中的迥然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认为这也正是造成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之间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尝试通过文章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水浒传》这一作品的完成其实是一次世俗文化的升华,是一次民间文化与官方思想的结合;水浒故事内容经历了数代人的充实,其思想性比较复杂,每一种思想观念都有历史的积淀,最终由文人对此进行总结,以文人的笔对水浒故事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并使其最终定型,成为现在为人们所熟悉的水浒故事。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够更好的把握元代水浒戏与《水浒传》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确是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后者对前者的扬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