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相划分及环境演化研究
【6h】

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相划分及环境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0.前言

0.1研究意义

0.2研究现状

0.3 存在的问题

0.4 研究内容

1.研究区域概况

1.1研究区地理位置

1.2地质背景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野外钻孔取样

2.2分析方法

3.QSG钻孔沉积特征分析

3.1 岩性特征

3.2 粒度特征

3.3体积磁化率

3.4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5微体古生物特征

3.6 测年

4. QSG孔沉积相的划分

4.1 沉积相划分

4.2 沉积相的对比及沉积特征总结

5.黄河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环境变迁

6.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三角洲位于海陆交互地带,对气候、海平面波动等变化较为敏感。大量第四纪沉积学研究表明,沉积记录中保存着其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判别和信息提取,是理解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的重要前提,揭示了三角洲演化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同时为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利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依托项目《我国典型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脆弱性评估研究》子课题《气候变化影响下典型海岸冲淤过程及演变趋势》,选取位于现行黄河流路与1996年以前现行黄河故道之间潮间带的QSG孔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岩性描述、粒度分析、体积磁化率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有孔虫分析以及AMS14C测年等综合分析,对QSG孔进行了沉积相划分,从中识别出河湖相、潮坪及滨岸沼泽相、浅海相、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相,并结合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资料综合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为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化补充了资料。
  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QSG孔位置可划分为从上至下六个沉积相:第一沉积相:1.8-3.3m三角洲平原相;第二沉积相:3.3-8.92m三角洲前缘相;第三沉积相:8.92-17.92m前三角洲相;第四沉积相:17.92-20.49m浅海相;第五沉积相:20.49-24.22m潮坪及沼泽相;第六沉积相:24.22-32.10m河湖相。
  本区环境演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22-32.10m):反映了末次盛冰期末期低海面时期,海平面达到最低,本区发育河流和湖泊沉积。随后,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在全新世海侵刚开始时,本区的河流和湖泊作用仍然为主要作用,为干旱的氧化环境。
  第二阶段(20.49-24.22m):本阶段为冰后期海侵沉积,全新世海侵过程开始,海平面上升,海水逐渐侵入滨海平原地区,本区发育潮坪和滨岸沼泽沉积,沉积环境复杂。
  第三阶段(17.92m-20.49m):为高海面时期,距今7000年左右,随着海面的持续上升,该地区逐渐被海水淹没,呈浅海环境。距今约6000年海平面达到最高,且海平面上升速率下降,保持稳定。其间本区的海水水深加大,且同时还原程度增强,本区为陆架浅海环境。
  第四阶段(1.8-17.92m):为高海面稳定时期,对应1855年以来形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海平面基本保持稳定,黄河改道后带来大量泥沙在河口外堆积,形成水下三角洲,先后发育前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黄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显示为氧化—还原环境交替。
  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化对海平面的变化有所响应。结合本区已有的钻孔研究结果,基本形成了黄河三角洲由陆向海发育演化的连续系列,为研究该区域海平面变化和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