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岛近岸与大公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
【6h】

青岛近岸与大公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引言

1.1调查海区情况介绍

1.2大型底栖生物的定义

1.3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2.材料和方法

2.1调查时间和调查站位

2.2采样方法

2.3分析方法

3大公岛潮间带调查

3.1种类组成和分布

3.2种类组成的变化

3.3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3.4生物多样性

3.5讨论

4.大公岛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研究

4.1潮下带种类组成

4.2生物量和优势种

4.3群落结构

4.4潮间带与潮下带比较

4.5讨论

5.青岛近岸与大公岛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的比较研究

5.1种类组成

5.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5.3生物多样性

5.5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的ABC曲线分析

5.6讨论

6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2010年-2013年,在山东青岛市大公岛岩礁区的潮间带和潮下带以及青岛近岸的潮下带进行大型底栖生物采样。对大公岛及青岛近岸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区系组成、群落结构进行叙述和讨论,对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及优势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划分。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对青岛大公岛岩相潮间带进行了逐月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了10门88种大型底栖生物,包括28种大型藻类和60种大型底栖动物。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达到6576.08g/m2,其中大型藻类的平均生物量为828.41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达到5747.6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6764.86ind/m2。低潮带的生物量高于中潮带和高潮带,高潮带的栖息密度最大。紫贻贝作为优势种主导着低潮带和中潮带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特征,高潮带的优势种为东方小藤壶。区系分析表明大型藻类以暖温种为主,大型底栖动物以广布种为主。
  2.自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对青岛大公岛潮下带进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调查,一共记录了大型底栖生物48种,其中藻类有15种,大型底栖动物有33种。潮间带与潮下带的种类组成差别较大,仅有33个物种同时出现在大公岛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在2010年—2011年的调查中,藻类的平均生物量1000.76g/m2,之后逐渐降低。2010年秋季各站位第一优势种均为紫贻贝,之后棘皮动物优势度逐渐增加。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3.从2012年到2013年的潮下带潜水采样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8门79种,其中大型海藻3门32种,大型底栖动物5门47种。大型海藻中种类最多的是红藻,有25种;大型底栖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软体动物,有22种。大公岛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2013年8月为最大,是2402.27ind/m2。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12月的大公岛,为1478.89g·m-2。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出现在2013年10月的鲁迅公园,为737.41g·m-2。鲁迅公园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并且马粪海胆在鲁迅公园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