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6h】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水养殖业

2.1.2 海域承载力和海洋水产资源承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2.2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现状分析

3.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概况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现状

3.2.1 养殖面积和养殖区域

3.2.2 养殖产值和养殖产量

3.2.3 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

3.3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蓝色经济区各市海水养殖业分析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海水养殖业实证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法

4.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4.1.2 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思路

4.2 实证分析

4.2.1 分析区域和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变量提取

4.2.3 确定主因子数量

4.2.4 对公因子进行解释

4.2.5 计算因子得分及排名

4.2.6 实证结果分析

5 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的钻石模型分析

5.1 波特钻石模型简介

5.2 钻石模型分析

5.2.1 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5.2.2 市场需求条件分析

5.2.3 相关及支持产业条件分析

5.2.4 政府支持

5.2.5 机会因素

6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对策建议

6.1 修复重点受损养殖区域,优化海水养殖环境

6.2 制定科学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促进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

6.3 合理优化海水养殖品种及布局结构,提高海水养殖集约化程度

6.4 促进水产技术进步,切实发挥科技对海水养殖的推动作用

6.5 加大对海水养殖业的资金支持,保障海水养殖持续发展

6.6 提高抗灾害能力,为海水养殖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陆地资源日趋短缺,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逐渐意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纷纷把战略重点从陆地转向了海洋,人们像把绿色植物变成食物那样,开始着手于从海洋中索取优良的食物和能源,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速度明显加快,海洋经济在沿海国家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海洋开始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开发,海洋鱼类也逐渐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海水养殖业凭借其高效的产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山东省作为海水养殖大省,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取代海洋捕捞成为山东省居民获取海水产品的主要来源。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成立,海水养殖业在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同自然资源现状相结合,制定出一套符合山东省海水养殖业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
  本文在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的前提下,以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海域承载力理论为指导,运用钻石模型理论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取了现状分析和钻石模型分析中的典型因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沿海九个省市进行了对比,本文结合定量计算和钻石模型分析的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钻石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在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支持和机会因素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劣势和优势是并存的,目前山东省海水养殖业仍存在养殖海域环境持续恶化、资金不足、渔业设施陈旧、相关支持政策缺失和省内消费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主成分分析的结论表明,与其他九个沿海省市相比,山东省海水养殖产品的内部需求不符合快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的要求,并且开始成为限制山东省海水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为保证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继续强化优势因素的基础之上逐渐克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根据钻石模型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在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修复重点受损养殖区域,优化海水养殖环境;第二,制定科学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促进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第三,合理优化海水养殖品种及布局结构,提高海水养殖集约化程度;第四,促进水产技术进步,切实发挥科技对海水养殖的推动作用;第五,加快各级政府渔业管理职能转变,切实为海水养殖业服务;第六,加大对海水养殖业的资金支持;第七,提高抗灾害能力,为海水养殖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