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形态学研究
【6h】

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形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青岛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背景

1.2 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研究背景

1.2.1 青岛湾小头虫(C.capitata)研究背景

1.3 鼻稚虫属(Rhynchospio)研究背景

1.3.1 鼻稚虫属(Rhynchospio)的分类学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站位设置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3 环境因子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环境因子

2.2.2 类群组成

2.2.3 优势种

2.2.4 丰度与生物量

2.2.5 多样性

2.2.6 群落分析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两种优势种判定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

2.3.2 利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评价潮间带有机质污染状况

2.3.3 MDS在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2.3.4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对比

2.5 小结

3 小头虫(C.capitata)形态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样本抽取方法

3.1.3 样品观察与测量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小头虫(C.capitata)眼点的有无

3.2.2 小头虫(C.capitata)宽度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

3.2.3 小头虫(C.capitata)刚毛式与宽度的关系

3.2.4 小头虫(C.capitata)雌雄比例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同一种还是不同种?

3.3.2 小头虫(C.capitata)姊妹种的区分

3.3.3 小头虫(C.capitata)繁殖期的探讨

3.3.4 雌雄比与繁殖期的关系

3.4 小结

4 亚洲鼻稚虫(R.asiatica Chlebovitsch,1959)形态学研究

4.1 采集地点

4.2 形态学研究

4.2.1 形态学特征

4.2.2 检索到种

4.2.3 活体标本研究

4.3 分析与讨论

4.3.1 Rhynchospio的生殖规律

4.3.2 R.asiatica背侧水流与生殖的关系

4.3.3 青岛湾R.asiatica与R.nhatrangi受精卵的对比

4.4 小结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2011年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六个月在青岛湾潮间带6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所得样品及数据,对青岛湾潮间带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等。并结合生态学研究结果,对青岛湾潮间带的两种优势种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亚洲鼻稚虫(Rhynchospio asiatic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2011年青岛湾6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90种,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多毛类、寡毛类、星虫门、软体动物、甲壳类、海蜘蛛、棘皮动物和鱼类等11个类群。其中,每个月份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三者所占比例均在94%左右,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在6%左右。
  青岛湾潮间带各月份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包括小头虫(C.capitata)、亚洲鼻稚虫(R.asiatica)*、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等。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优势度指数(Y)计算优势种所得结果相近,个体较大的种在IRI的结果中比较靠前,丰度较大的种在Y的结果中比较靠前。
  青岛湾潮间带各月份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36275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1.130g/m2。其中,多毛类占各月份总丰度的比例最高;除7月份外,软体动物占各月份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
  各月份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的趋势,利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评估所得结果与其一致。在进行月份间对比时,影响H'值的主要因素是丰度极大种繁殖的季节规律而非有机碳含量,此时H'值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在43%相似度水平上可将六个站位6个月份共36个研究站次分为3组。其中高潮带(A1、B1)全部月份为一组,低潮带部分月份为一组,中潮带全部月份以及低潮带部分月份为一组。以上分组结果说明:青岛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高、中、低潮带差异明显,而随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
  根据眼点有无,将青岛湾潮间带B1站小头虫初步分为具眼点和无眼点两个姊妹种。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5.4%和4.6%。根据平均宽度,青岛湾全年的小头虫可以分为两组:6月至11月、12月至次年5月。前一组平均宽度较小,分布较集中;后一组平均宽度较大,分布较分散。由各月份小头虫宽度与刚毛式的关系推测,青岛湾潮间带具眼点小头虫是同一种,线性关系所表现的是其刚毛式的值随个体宽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
  青岛湾小头虫(具眼点个体)的生殖高峰在5-6月份,除了个别月份(9月、10月),其它多数月份没有明显的繁殖现象。小头虫雄性个体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种群的平均发育水平,而且小头虫种群可能通过调控成熟雄性个体的比例来决定生殖的时机。
  目前国际上已发表了Rhynchospio属的10个种。本文详细描述了青岛湾Rhynchospio的形态特征,根据标本绘制了成体的形态线条图;对比Rhynchospio各模式种,利用体长、刚节数、体宽和巾钩刚毛始现刚节等形态学数据,将青岛湾样本暂定为R.asiaticaChlebovitsch,1959,并首次为该拉丁名提出中文名:亚洲鼻稚虫。国际上对Rhynchospio的研究内容并不多。本文通过观察青岛湾Rhynchospio的活体标本,阐述了其背侧纤毛的摆动规律和生物学作用;并推测其对Rhynchospio特殊的生殖规律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