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及其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6h】

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及其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危险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危险行为的界定

(二)危险行为的种类

(三)危险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二、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研究

(一)青少年学生意外伤害的现状研究

(二)青少年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研究

(三)青少年学生吸烟现状的研究

(四)青少年学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的现状研究

(五)青少年学生性行为的现状研究

(六)青少年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

三、与危险行为相关的因素研究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

四、问题提出

(一)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一)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测查工具

(二)人格特质测量工具

三、施测方法与程序

第三部分结果

一、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及其学校类型差异和性别差异

(一)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

(二)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学校类型差异和性别差异

二、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城乡差异

三、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父母文化程度差异

四、青少年学生各种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五、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第四部分讨论与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青少年学生部分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二)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差异性

(三)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聚集性

二、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第五部分结论

附表一:危险行为调查问卷

附表二: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

附表三: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

注释与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危险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或潜在地危害人的健康和安全、并可能导致否定性后果的行为。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而常常被视为危险行为的主体,逐渐成为流行病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学者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对青少年危险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缺乏系统性、综合性。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和艾克森人格问卷,对随机分层抽样的菏泽市1699名初中、高中、中职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意外伤害行为、暴力行为、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不安全的性行为、不适当的减肥、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缺乏体育活动等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一、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菏泽市青少年学生部分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普遍较高。表现为乱穿马路、骑车闯红灯或逆行、乘车不系安全带、曾经吸烟和饮酒、不合理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最高。  二、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差异性,表现为城乡差异、学校类型差异、性别差异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  三、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的相关性,表现为危险行为与人格特质之间以及各种危险行为之间的相关。  青少年学生各种危险行为之间的相关。青少年学生的意外伤害行为、暴力行为、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与药物使用等五种危险行为之间均有极显著正相关,减肥行为与离家出走和自杀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吸烟呈显著负相关。不合理饮食与意外伤害行为和暴力行为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饮酒与药物使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缺乏锻炼与减肥行为和不合理饮食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暴力行为、吸烟和饮酒及药物使用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某一种危险行为的出现会增加青少年从事其他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即聚集性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