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研究
【6h】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为什么要研究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

(二)为什么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分析视角

二、我国关于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的已有研究

(一)内地

(二)港台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性别理论概述

一、社会性别概念界定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性别差异

(二)社会性别角色塑造

(三)社会性别制度

三、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传播

第三章社会性别在教育和教科书领域的渗透

一、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教科书领域的渗透

第四章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的表现

(一)文科教科书

(二)数理科教科书

二、教科书存在性别偏见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

(二)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

三、教科书存在性别偏见的影响分析

(一)对教育的影响

(二)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第五章消除我国教科书性别偏见的可行性建议

一、对教育决策者的建议

(一)将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

(二)课程设置上融入女性视角

二、对教科书编制者的建议

(一)改变固有的男性视角的选编准则

(二)适当增加女性形象,避免女性角色特征模式化

三、对教师的建议

(一)形成正确的性别观

(二)接受多种形式的性别公平教育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展开▼

摘要

将性别的问题引入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着手研究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集中反映了主流社会文化对性别及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认识,蕴涵于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再生产和强化了社会性别偏见观念,尤其是影响了学生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化和合法化。因此,研究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是必要的。 绪论部分,提出研究本问题的缘起并阐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探究教科书中女性形象所蕴涵的性别意识,质疑教科书作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法定知识”的合法性,并借助这些文本,结合性别歧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深入揭示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的隐蔽性和广泛性,对教科书编制理念及编制原则提出具操作性的策略。 第二部分,对社会性别理论做了系统分析。20世纪中期以后兴起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是一个庞杂、多元的思想体系,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主义、观点和立场,不同的女性主义者从自己的学术背景或现实关注出发,从各个角度对社会性别进行探讨和阐述,表达各不相同的理论观点。但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者有一个基本共识,即在肯定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他们的社会特征与角色,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强调性别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三部分,系统论述了社会性别理论在宏观教育领域的渗透,具体是通过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批判、对教育研究的批判以及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这三种形式实现的。阐述了社会性别理论在教科书这一具体教育领域的渗透,即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女性主义者对教科书的性别研究综述。 第四部分,运用以上理论武器,分析了我国文科和理科教科书中性别偏的表现,即男女人物在课文和插图中的出现频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人物职业、能力、性格方面有显著差异;对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方面着墨不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存在严重性别偏见的原因,以及对整个教育和学生个体的影响。 最后,通过分析,提出了从教育决策者、教科书编制者、教师三个角度的改善措施,探索实现教科书均衡性途径,为教科书编制者提供改革参照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