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
【6h】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术前检查及治疗

2.3 术前评估

2.4 术前准备

2.4.1 患者准备

2.4.2 药品准备

2.4.3 材料准备

2.4.4 造影设备

2.5 手术过程

2.5.1 术前造影

2.5.2 单纯弹簧圈栓塞术

2.5.3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2.5.4 术毕造影

2.6 术后处理

2.7 评估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颅内动脉瘤的发现与诊断

4.2 血管内治疗策略

4.3 动脉瘤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干预措施

4.3.1 术中动脉瘤破裂

4.3.2 血栓形成

4.3.3 术后脑梗塞

4.4 影响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

4.4.1 脑血管痉挛程度

4.4.2 再出血

4.4.3 高血压病

4.4.4 CT-Fisher分级

4.4.5 Hunt-Hess分级

4.4.6 GCS评分

第5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病例选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79例,11例为多发动脉瘤,共计91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80枚动脉瘤,78枚仅处理责任动脉瘤,1例患者同时处理2枚动脉瘤。49枚为窄颈动脉瘤,采用弹簧圈单纯栓塞;31枚为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并对患者术前GCS评分、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栓塞程度、手术并发症、术后GCS评分(首次出血后1月)、mRS评分(首次出血后1月)、临床随访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79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早期手术(≤3天)13例,中期手术(4-10天)52例,晚期手术(?10天)14例。预后良好(mRS0-2分)66例,预后差(mRS3-5分)8例,死亡(mRS6分)5例。首次SAH后1月与术前GCS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患者责任动脉瘤79枚,责任动脉瘤部位(P>0.05)、大小(P>0.05)与临床预后(mRS)无明显相关性。血管内介入栓塞8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致密栓塞49枚,瘤颈残留22枚,大部分栓塞9枚。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1例,术中破裂5例(6.3%),术中血栓形成4例(5.0%),术后脑梗塞4例(5.0%),术后脑出血2例(2.5%),术后动脉神经麻痹1例(1.3%),术后死亡5例(6.3%)。高血压病与患者临床预后(mR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GCS评分、CT-Fisher分级与患者临床预后(mRS)存在相关关系(P<0.05)。
  结论:⑴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以明显降低动脉瘤的再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⑵责任动脉瘤部位、大小与临床疗效及预后无明显相关。⑶对于不同类型的动脉瘤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窄颈动脉瘤适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宽颈动脉瘤适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窄颈动脉瘤的疗效优于宽颈动脉瘤。⑷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GCS评分、CT-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⑸高血压病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高危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