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6h】

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和内涵

2.2理论基础

3环渤海地区地理概况、产业分工-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区域概况

3.2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现状分析

3.3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3.4地方专业化分析

3.5产业分工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4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实施

4.1国内外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案例

4.2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

4.3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实施途径

5结论及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经济区寻求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或者强强联合实现整体的最大利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环渤海地区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另外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是整个北方地区对外联系的必经之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相对广阔和分散,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相对滞后。如何有效配置各地区的要素资源,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地区间产业和经济发展,对环渤海地区以及整个北方地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环渤海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状布局,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进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和十年间的趋势分析,并通过区位商分析地方专业化水平和优势产业。结果显示产业同构化局面明显存在,某些产业存在重复建设;不同省市间产业结构有趋同也有趋异,不能一概而论;尚未形成经济意义上的有机整体,缺少强有力的经济中心,区域内产业同构化局面依然存在,各行政区划之间尚未形成从大局整体层面上的审视和规划,未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区域间分工与合作还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亟待完善和加强。 通过借鉴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成熟案例,结合环渤海各地区的基础和优势,总结出适合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环渤海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域梯度差异,适合地域梯级分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个梯级的资源优势,利用合理的梯度差进行产业转移。另外,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发展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特色专业主导的区域分工将会改变原来的分工格局,形成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合作模式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是双核合作模式—圈层辐射合作模式—轴带合作模式,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沈阳—大连三组功能较明确的双核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与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合作,沿着交通线和海岸线将整个区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三面层面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从点沿轴及面,推动了产品和劳动要素的高密度的流动交换。环渤海地区各区域应尽快加强沟通与合作,冲破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建立资源、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大区域。完善总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兼顾好各个地区的利益,避免过度竞争。通过技术共享和人才流动加强人才和技术的合作。完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整体区域的基础设施对接与共享。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共同保护区域环境。

著录项

  • 作者

    张文慧;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人文地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明华;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