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阎连科小说创作的民间意识
【6h】

论阎连科小说创作的民间意识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阎连科研究现状概略

二、“民间”理念再认识

第一章 民间意识的主题言说

第一节 对民间苦难生存境遇的关注

一、物质的匮乏

二、疾病的侵袭

第二节 对民间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一、个体生命的极致飞扬

二、群体对抗的壮美悲歌

第三节 对“旧都市”的民间想象

第二章 民间意识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视角的民间性

一、亡灵叙事视角

二、“傻子”叙事视角

第二节 叙事模式与叙事结构的民间性

一、民间叙事模式的改造性应用

二、线性叙事向双构性叙事的转变

三、其他民间叙事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民间叙事意象的广泛应用

一、动植物意象

二、太阳意象

三、民俗意象

第三章 民间意识的语言形式

第一节 方言土语的引入

第二节 民间化修辞的运用

一、拟声

二、比喻

三、多种辞格的综合使用

第三节 民间戏曲语言艺术的融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阎连科这位河南籍作家一直将写作的关注点投射于中原民间大地,以极大的热情倾心关注和反映底层民间的生存境遇。阎连科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原大地的民间文化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他在关注苦难基础上的对民间抗争的激情描写,展现了民间原始喷薄的生命状态以及生命的韧性和尊严,他在“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小说中,展现了一种“旧都市”民间的洒脱、随性与自由。他对生命的原始意义的探寻与对原始生命状态的颂赞,给我们带来无限思考与回味。因此,本文以陈思和教授提出的“民间”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对阎连科小说创作中民间质素的深入挖掘、探究的基础上,从小说主题、叙事、语言等方面阐释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意识。 绪论部分对阎连科小说的创作情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陈思和教授的“民间”理论进行了探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民间”理念的重新认识与理解。 第一章,民间意识的主题言说。 一、对民间苦难生存境遇的关注。在阎连科的小说世界里,“苦难”一直是贯穿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和叙事脉络,更重要的是他关注的是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这是无须多加论证的民间的苦难。他从底层民间物质的匮乏和疾病的侵袭两个方面入手,真实表达民间的苦难生存境遇。 二、对民间顽强生命力的赞美。阎连科在对苦难境遇中个体生命的极致飞扬和群体对抗的壮美悲歌的书写中,展现人们面对苦难和生存困境时的抗争精神,展示民间坚强、坚韧、生生不息的生命强力。 三、对“旧都市”的民间想象。在“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小说中,阎连科在对旧东京开封的风土人物进行的想象中,借助“旧东京”这一躯壳,传达出一种不同于现代化都市的生命理念,一种都市民间洒脱、自得的生存理念,以此凸显出中国民间理想的生命状态。 第二章,民间意识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视角的民间性。阎连科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因子,其小说在视角的选择上,经常采用亡灵叙事视角和“傻子”叙事视角,体现出浓郁的民间哲学、民间伦理和审美情趣。 二、叙事模式与结构的民间性。受民间文化的影响,阎连科的小说在叙事模式和结构的营造上汲取了许多民间文化的元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文化意识。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间叙事模式的改造性应用,二是线性叙事向双构性叙事的转变,三是对其他民间叙事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三、民间叙事意象的广泛应用。阎连科吸收了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从动植物意象、太阳意象和民俗意象三个方面入手,在小说中构建了摇曳生姿的意象世界。 第三章,民间意识的语言形式。 一、方言土语的引入。多年以来,阎连科在小说创作中一直选择使用豫西方言,方言口语、俚语、俗语大量出现在小说中,他甚至创造性地使用了“絮言”来参与叙事,并构成文本的重要叙述部分。对豫西方言口语语调和叠词的使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一种婉转、流畅的民间韵味。 二、民间化修辞的运用。阎连科一直非常重视语言方面的探索和造诣,拟声、比喻、夸张等民间化的修辞手段在其小说中被娴熟地变换运用,使文本呈现出一个充满民间风情的、鲜活的话语空间。 三、民间戏曲语言艺术的融入。受民间戏曲、说唱艺术的影响,阎连科经常在小说创作中插入民间的曲艺,对民间戏曲语言的借鉴,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近乎唱词式的语言节奏。

著录项

  • 作者

    赵静;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寰鹏;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说;
  • 关键词

    阎连科; 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