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研究
【6h】

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研究内容与思路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2理论基础

3 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3.3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分析

4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耦合互动分析

4.1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

4.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计算

4.3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的时序演化特征

4.4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4.5 影响耦合互动时空演化特征的因素分析

5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5.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序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5.2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尽快培育优势品牌

5.3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端产业进地投资

5.4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人才与科技的融合与交流

5.5优选产业承接项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6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两者的良好互动也是社会进步和前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都一直在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强调“产城融合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拉动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而西部地区当前普遍存在着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大,承接产业转移类型相对单一,自身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山东省西部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引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互动状况及时空格局,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耦合互动的因素,为中国落后地区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互动发展提供区域案例和重要借鉴意义。
  整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提出选题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对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概述了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阐述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作者对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及耦合互动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解释。其次,在梳理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的作用机理。最后,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以上为论文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分析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变动趋势。论文通过选取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的若干项代表性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东省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特征、格局变动。分析得出:(1)在承接产业转移类型和来源地方面,西部各市承接的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产业类型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承接源自济南市、山东东部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港台地区、日韩经济圈、中亚、东欧、美国等地的转移产业。(2)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方面,临沂和济宁两市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德州、枣庄和菏泽三市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临沂和济宁两市的承接产业转移效果相对较明显,德州和菏泽则相对较差;各县(市或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空间差异较大,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显。(3)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方面,德州、聊城、菏泽三市的综合水平较为低下;各县(市或区)的经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城镇化、城镇社会发展状况和城镇生态建设状况县(市或区)差异较大,空间自相关性不强。
  第四部分是探究山东省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状况及影响因素。首先,对西部53个县(市或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次,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引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县(市或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再次,定性探讨了影响两者耦合互动的各种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从两者耦合互动的各指标得分来看,产业转移开放度和经济城镇化的评分较高,两者是推动和制约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的主要力量;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生态建设的得分较低。(3)整体上,山东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基本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上,且趋于下降。(4)分县(市或区)来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低度协调的区域数量占到52.26%,中度协调的区域数量占到41.89%,高度协调的区域数量仅占到5.85%。(5)影响两者耦合互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当地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使其偏低;经济因素主要使得山东西部内部各县(市或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水平及人力素质,也主要导致各县(市或区)内部差异性显著。
  第五部分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人才的交流与融合及优选产业承接项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促进山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是总结论文主要结论。

著录项

  • 作者

    宋尚玲;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区域经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贾若祥,张晓青;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地方经济;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转移; 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