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陆武侠电影中的道义呈现——以1910年—1949年为范围
【6h】

大陆武侠电影中的道义呈现——以1910年—1949年为范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档1

中国大陆武侠电影道义呈现11稿.pdf

展开▼

摘要

作为中国电影独树一帜的类型,武侠电影对于弘扬民族特色和文化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观众在观影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武侠电影所传递的道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以及中国传统美学。 近年来武侠电影的院线上映量有增无减,但是作为中国成熟的类型电影,武侠电影被部分学者认为已经没落。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商业高潮对比,现代武侠电影中的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去江湖化”带来了更多的大众消费和产业能量,但是武侠电影的立命之本却丢失。究其原因,当代武侠电影对于影片道义书写的消弭,无法成功对侠士进行典型性塑造。 本论文将以武侠电影中最为核心的因素——道义作为切入点,对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的武侠电影中道义的类型、道义的承载以及道义的表现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文本分析为主,梳理该时期武侠电影道义的呈现状态和面貌,探析道义在武侠电影中的作用,为当代中国武侠电影以及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研究中国武侠电影。 文章分为两部分对武侠电影中的道义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武侠电影的道义呈现,分别对研究问题的缘起和武侠电影和道义的界定做了充分阐释。第二部分为文章的正文,分为三章。分别从武侠电影中道义的文化内涵、主体呈现和空间建构入手对该时期武侠电影进行研究分析。 本文第一章对中国文化中的道义进行梳理,并从常态社会和非常态社会两个不同的社会状态入手,具体分析了常态社会下的社会道义、家庭道义和国家道义的内涵以及非常态社会下的启蒙道义和革命道义的内涵表现;第二章着重分析了武侠电影中的道义主体呈现,如,武侠电影中的主体的正面和非正面的符号化倾向、在当时乱世环境下主体呈现的英雄原型、阿尼姆斯原型和普通人原型,同时借用草莽文化的研究方法,对武侠电影中的主体进行分析。最后一章是对武侠电影中道义的空间建构进行分析,从山、崖、洞、水等武侠电影中常见四类自然物质空间、江湖、庙堂、集镇等社会空间、和武侠电影中为承载精神寄托所营造的乌托邦想象空间等三节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对本文中道义的分析,以史为鉴,期望对今后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和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镜鉴作用。 本时期中国武侠电影以其卓越的道义呈现参与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商业浪潮。其中深植的道义思想直至今日仍然余音不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