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和光合特性演变的研究
【6h】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和光合特性演变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选用山东省建国以来大面积种植推广的62个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演变分析。自1949年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病害流行的变化,山东小麦经历了8次品种更替,选用每次品种更替中主推品种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了生育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以及成熟时的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HI)和株高等农艺性状。主要结果如下:
   1.品种更替过程中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筛选到24对有较好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到100个等位变异片段(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获得4.167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平均为0.527,变幅0.200~0.723,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0.225~0.761,平均0.582。三个染色体组的位点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D>B>A,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指数B、D染色体组接近,并明显高于A染色体组。山东省小麦品种平均遗传丰富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遗传距离均以1950年代较高(分别为3.042、0.531和0.596),然后缓慢下降,1980年代回升到顶峰(分别为3.250、0.560和0.616),然后迅速下降。62个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80~0.940,平均为0.723。按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在遗传相似系数0.719处将不同品种聚类成7类,基本与山东省不同时期育种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一致,说明山东省近60年来小麦育种与全国一样,围绕骨干亲本展开。由于特有种质资源的创造和应用,山东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全围和其他麦区,尤其是1980年代,但之后迅速下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HI随着选育年代推迟呈线性增长趋势,但生物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株高明显降低。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羧化效率(CE)、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呼吸速率(R)在开花期到花后10d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1970年代以后选育的品种下降的速率低于1970年代以前的品种;生育后期小麦旗叶Pn的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光合暗反应的羧化酶在Pn的初期下降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不是由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引起的;灌浆中后期Pn的进一步降低与叶绿素含量、φPSⅡ、非光化学淬灭(NPQ)等密切相关。品种更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Pn、Gs、CE、φPSⅡ等指标呈升高的趋势,同时功能期延长,光合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这可能是籽粒产量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但品种更替中呼吸速率呈升高的趋势,影响了同化产物的积累,不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