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h】

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选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优异的种质资源转化为基因资源,从中发掘重要基因和QTL,对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聚合育种以及重要基因的图位克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农0431×鲁麦21”RIL(2010年F7)群体176个系为材料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SSR、DArT和SNP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21条染色体,由42个连锁群组成,包含5916个位点,其中独立位点4530个(3605个DArT、850个SNP、75个SSR位点)。图谱全长2929.96 cM,染色体平均长度为139.52 cM,其中,3B染色体最长,为209.95 cM;3D最短,为31.15 cM。A、B、D基因组的长度分别是1065.36 cM(36.4%)、1072.95 cM(36.6%)和791.65 cM(27.0%),标记数分别是1591(35.1%)、2278(50.3%)和661(14.6%)。该图谱的分子标记间的距离范围从6A的0.31 cM到1D的2.18 cM,图谱的总平均密度是0.65 cM。
  将RIL群体在8个环境中种植:2011年菏泽(E1)、2010年泰安(E2)、2011年泰安(E3)、2011年泰安旱地(E4)、2011年烟台(E5)、2011年淄博(E6)、2012淄博旱地(E7)和2012年淄博(E8)。方差分析表明,8个环境下的14个产量相关性状在基因型和环境间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01)。粒长的遗传力最高,为76.9%;籽粒产量最低,为28.10%。相关分析表明:株高(PH)分别与每平方米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穗长、基部不育小穗数、顶部不育小穗数和粒宽7个性状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对于产量性状,籽粒产量与每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产量三要素彼此之间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对于穗部性状,穗长、总小穗数和可育小穗数彼此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基部不育小穗数与总小穗数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可育小穗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顶部不育小穗数和可育小穗数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对于籽粒大小性状,籽粒长宽比与粒长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本研究共检测到204个QTL,分布于除3D外的2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解释平均表型变异的3.84%~33.31%。其中,123个QTL表现为正加性效应,其增效效应来源于山农0431,81个QTL表现为负加性效应,其增效效应来源于鲁麦21。E3环境下的株高QTL的LOD值最高,为17.03,解释表型变异的33.31%。控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的QTL有56(27.5%)个,分布于除3D、4B和6D外18条染色体上,单一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26%~20.15%;控制株高及穗部的QTL有82(40.2%)个,分布于除3D外的20条染色体上,单一QTL解释表性变异的4.65%~33.31%;控制籽粒大小性状的QTL有66(32.4%)个,分布于除3D和6D外19条染色体上,单一QTL解释表型变异的3.84%~24.36%;
  204个QTL中,19个QTL在4个或以上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是相对稳定的QTL(RHF-QTL)。这些QTL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1A、2B、2D、3B、4B、4D、5A、5B和6A,涉及株高、千粒重、穗长、基部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粒长、籽粒长宽比和籽粒密度在内的8个性状,解释平均表型变异的6.59%~24.05%。其中3个RHF-QTL(QPh-2B,QTss-6A和QBsss.2-6A)在各环境中加性效应表现为负值,其增效效应来自于鲁麦21,其余16个RHF-QTL加性效应均表现为正值,其增效效应来自于山农0431。7个RHF-QTL(QPh-4D、QSl.2-1A、QTss-6A、QBsss.2-6A、QFfd-5B、QGl.2-5B和QGlw-5B、)解释平均表型变异的百分比大于10%,分别为15.59%、11.38%、18.07%、24.05%、10.27%和13.74%,为稳定的主效QTL。
  检测到包含3个或3个以上QTL置信区间重叠的QTL簇21个(C1~C21),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1A、1B、1D、2B、2D、3A、3B、4D、5B和6A,包含84个QTL(41.18%)。除4个RHF-QTL(QPh-2B、QTss-4B、QBsss.2-6A和QBsss-5A)外,其余15个RHF-QTL(15/19×100%=78.95%)集中分布于10个QTL簇(C2、C8、C10、C11、C15、C16、C17、C18、C20和C21)中,分布于7条染色体(1A、2B、2D、3B、4D、5B和6A)上,包含46个QTL,9个QTL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自于鲁麦21,另有37个QTL加性效应为正值,其增效效应来自于山农0431。这10个QTL簇是重要的QTL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