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吡虫啉棉蚜的交互抗药性及机理的研究
【6h】

抗吡虫啉棉蚜的交互抗药性及机理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以用吡虫啉连续选育60代其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发生突变的抗吡虫啉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种群为生物材料,通过继续筛选拟形成对吡虫啉更高水平抗性的种群,测定观察了该种群的抗性发展规律及其抗性稳定性,测定了该种群对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氧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蚜酮和硫丹的交互抗性,研究了该种群的抗性机理,研究观察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对该抗性种群的生物学和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以药液浸渍法用吡虫啉对抗性棉蚜RF60代突变种群,继续从RF60代筛选至RF75代,抗性上升到72.6倍,其抗性发展趋势呈缓慢平缓增长。在RF75时停止用药继续饲养12代,到RF75+12代时,其抗性仍高达72.0倍,表明该棉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很稳定。
  2.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抗吡虫啉棉蚜突变种群(RF75+12)的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该抗性种群对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分别达到了16.0、20.1、11.9、14.5和10.0倍;该种群对氧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蚜酮和硫丹的交互抗性也分别达到了5.90、7.77、8.40、5.27和9.18倍。
  3.抗性机理研究表明:在敏感棉蚜体上,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呋虫胺、乐果、丁硫克百威、吡蚜酮和硫丹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分别达1.62、1.33和1.28倍;而在RF75+12棉蚜种群上,PBO除对硫丹增效不明显外,对其他几种药剂增效倍数均高于1.5倍;TPP对吡蚜酮和硫丹的增效作用不明显,而对其他药剂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DEM对硫丹的增效倍数为2.12倍,而对其他药剂未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同时,噻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突变种群(RF75+12)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2.6%、45.8%和16.1%。
  4.吡虫啉、噻虫胺和啶虫脒LC20处理RF75+12棉蚜,测定了三种药剂对抗性棉蚜蜜露排泄和体重的影响,三种药剂中噻虫胺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对蜜露排泄和体重的抑制作用分别为59.1%和75.7%。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