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梨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部分次生物质的影响
【6h】

梨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部分次生物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进展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1.1.3 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技术

1.2 植物次生物质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型

1.2.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防御作用

1.2.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影响

1.2.4 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因素

1.2.3 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与展望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设置

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3 试验调查方法

2.3.1 梨小食心虫幼虫对不同桃树品种危害程度调查

2.3.2 梨小食心虫危害后寄主次生物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梨小食心虫危害程度分析

3.2 梨小食心虫危害后寄主次生物质的变化

3.2.1 梨小食心虫危害对桃树总酚含量的影响

3.2.2 梨小食心虫危害对桃树单宁含量的影响

3.2.3 梨小食心虫危害对桃树黄酮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梨小食心虫的危害

4.2 梨小食心虫与植物的次生物质的关系

4.2.1 梨小食心虫与酚类物质的关系

4.2.2 梨小食心虫与单宁的关系

4.2.3 梨小食心虫与黄酮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er Busck)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果树食心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危害桃(Amygdalus persica L.)、苹果(Malus pumila Mill.)等蔷薇科(Rosaceae)植物的枝梢,现已成为泰安肥城桃园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严重影响了桃的品质和产量,限制了肥城桃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为此,从2014年4月到9月对肥城市仪阳镇三环村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对比了肥桃、岗沙、川红和大红袍4种桃树品种的受害程度,并探究梨小食心虫危害后桃树体内次生物质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分析,为提高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水平,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三环村桃园中栽植的桃树品种主要有肥桃、岗沙、川红和大红袍,自2014年4月至9月调查分析了桃树的总折梢率,发现4月初至6月底,梨小食心虫危害程度不明显折梢率小于1%,从7月初危害程度最重,平均折梢率为11.74%,后呈逐渐下降趋势;4种桃树品种7月初被害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受害最重的是肥桃,其次是岗沙,受害最轻的是川红和大红袍,7月底受害程度无明显差异,8月底川红的被害程度明显高于肥桃、岗沙和大红袍;综合比较,其中肥桃的受害率最高,其次是岗沙、川红,大红袍受害最轻。
  梨小食心虫对桃树总酚含量的影响,4月下旬至6月中旬期间,桃树未受梨小食心虫危害时,总酚含量较低,随时间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增加程度不明显,在7月上旬总酚含量明显增加,受梨小食心虫危害的枝梢总酚含量高于未受害枝梢总酚的含量,桃树枝梢总酚含量与梨小食心虫危害程度无明显得规律;梨小食心虫对单宁含量的影响,未受梨小食心虫危害的桃树枝梢单宁含量,从4月至6月间,单宁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6月至7月上旬单宁含量降低,7月至8月底,单宁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表现为动态的变化,未受害枝梢与受害枝梢单宁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且无明显差异,桃树枝梢单宁含量与梨小食心虫危害程度无明显得规律;梨小食心虫对黄酮含量的影响,4月至6月间桃树枝梢黄酮的含量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在7月下旬达到最高后开始下降,受害枝梢与未受害枝梢之间无明显的差异,黄酮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且与梨小食心虫危害程度无明显得规律。

著录项

  • 作者

    白朋;

  •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学科 森林保护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卢希平;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436.612.29;
  • 关键词

    桃树; 梨小食心虫; 危害程度; 次生物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