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
【6h】

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Contents

1 前 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构造及其发育特征

2.3 三江地区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

3 盆地沉积特征研究

3.1 沉积相及类型

3.2 沉积特征

3.3 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

4 原型盆地研究

4.1 盆地成因机制与动力学背景

4.2 剥蚀量的恢复

4.3 原型盆地时空展布

5 岩相古地理特征

5.1 物源分析

5.2 古气候

5.3古构造

5.4 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6 油气资源与勘探前景预测

6.1古地理对烃原岩分布的控制

6.2古地理对储层的控制

6.3古地理对油气资源分布的控制

6.4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7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所限定的三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野外工作和钻井、地震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盆地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分析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和剥蚀量的计算,重建了古地理格局,恢复了盆地原型,并从岩相古地理角度预测了有利烃源岩、储层与盖层的时空展布规律,预测了盆地内资源潜力与有利勘探方向。
  现今残留地层的分布表明,三江地区早、中三叠统地层缺失;晚三叠世地层主要发育在虎林盆地南部,呈长条状分布;晚侏罗世地层主要分布在三江盆地的绥滨坳陷和虎林盆地南部;早白垩世地层基本覆盖全区;晚白垩世地层分布在三江盆地东部前进坳陷、勃利盆地东部、鸡西盆地和宁安盆地。
  深入研究后认为,三江地区白垩纪存在大型统一的原型盆地,而非现今独立的残留盆地。晚侏罗世,三江地区为分割的拗陷,在绥滨和虎林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三角洲沉积—滨浅海沉积。早白垩世滴道组到城子河组沉积时期,三江地区逐渐由分割的断陷盆地演化为统一的大型内陆湖盆,形成河流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体系。穆棱组沉积时期,三江地区仍为统一盆地,为(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体系。
  古地理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存在多次海侵,海侵方向主要来自东部;张广才岭、大兴安岭、完达山地体为本区中生代的主要物源区;这一时期至少发生了5次显著的古气候突变事件,即晚侏罗世的干热事件、早白垩世的升温潮湿成煤事件、晚白垩世最早期的干热事件、晚白垩世早中期的升温潮湿事件、晚白垩世晚期的干旱事件等。
  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弧后扩张是该区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在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时期)盆地处于伸展裂陷阶段;早白垩世中期(城子河和穆棱组时期)为拗陷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第三纪,兴凯地体向北仰冲,导致盆地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使统一盆地遭受破坏,形成多个残留盆地。
  通过分析中生界烃源岩、储层等成藏条件,对本区各残留盆地油气远景进行了评价,优选出依舒地堑汤原断陷、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和鸡西盆地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