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由与禁锢——对比分析《贵妇的画像》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6h】

自由与禁锢——对比分析《贵妇的画像》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ABSTRACT

Conten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iterary Review

1.1 Studies on Forster and James

1.2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Theme

1.3 Studies on Feminism

Chapter Two International Theme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and A Room with a View

2.1 The Notion of International Theme

2.2 Henry James’ Novels with International Theme

2.3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hem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Chapter Three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and A Room with a View

3.1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3.2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Different Cuitures in A Room with a View

Chapter Four Feminism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and A Room with a View

4.1 The Room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4.1.1 The Closed Room and Open View

4.1.2 The Confinement of Reality

4.1.3 The Pursuit of Freedom

4.2 The Portrait in A Room with a View

4.2.1 The Portrait of a Woman under Patriarchy

4.2.2 The Portrait of Rise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4.3 The Causes of Two Women’s Choices on Their Marriag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Main Work Achievement of the Author during Working on Master Paper

展开▼

摘要

亨利·詹姆斯和爱·摩·福斯特都是文学史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詹姆斯写于1881年的《贵妇的画像》和福斯特1908年创作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似乎是探讨了不同的主题。事实上,两位作家通过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即自由与禁锢之间的冲突。本文主要选取了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的画像》和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两部作品的异同,加深对两位作家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作为国际小说,两部作品都反应了国际主题。《贵妇的画像》描述了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则在詹姆斯的国际主题的基础上有所扩展,着力描写了英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冲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创作上是有一定延续性。其次,在文化冲突中,必定有强势和弱势的一方。在《贵妇的画像》中,作为强势文化的欧洲文化一直试图影响和同化伊莎贝拉这个美国文化的代表。而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开放的意大利文化则是露西一直向往和追求的。而强势文化对弱势的文化的侵蚀必定会带来冲突和碰撞。最后,两部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要角色,同样通过女主角的经历来展现当时女性思想的觉醒。巧合的是,我们可以在《贵妇的画像》中读出房间和风景的主题,同样地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一幅中产阶级贵妇的画像也栩栩如生。正是由于女性思想的崛起,他们拒绝只做符合他人和社会传统期望的“永恒的女人”。她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追求精神独立和个体自主,伊莎贝尔选择回到那悲剧性的婚姻来完成人生的升华,而露西则与塞尔西悔婚,投入了艾默森的怀抱。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分析,虽然结果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男权社会是无法限制女性对自由和爱的追求。
  通过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两部作品都即表现了作者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关注,又表现出对当时社会女性困境的深思和反省。虽然两部作品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于研究当时女性的地位很有价值。同时,本文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