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隋唐永济渠的流路复原与变迁研究
【6h】

隋唐永济渠的流路复原与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魏晋时期白沟运河体系的形成及影响

2.1 白沟运河体系的形成

2.2 白沟运河体系的历史作用与衰亡

3.1 永济渠开凿的背景

3.2永济渠渠首段的流路

3.3 永济渠新乡至德州段的流路

3.4 永济渠德州至北京段流路复原

4 唐宋时期御河的流路变迁与漕运

4.1 唐代永济渠流路变迁

4.2 宋代御河流路变迁

4.3 唐宋时期御河的漕运

5.1 元代御河的变迁与漕运

5.2 明清时期卫河的变迁与漕运

6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对全国的控制力,文帝和炀帝先后开凿和疏浚了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等,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长安,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长2500多公里的大运河体系。其中,永济渠作为隋代以后中国北方的运输大动脉,其形成与变迁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社会、自然、经济变化情况。因此,广大学者对其研究从未间断,不仅对其流路进行了复原,更从其变迁以及与周围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入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工作,但从已有研究成果也可看出,对于永济渠重要河段的流路复原及其变迁状况仍有分歧。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探究永济渠初开时重点河段流路的具体位置、及其后的变迁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隋代初开永济渠时,渠首段经流今武陟县东北,具体流路:自黄河入沁水,溯沁水西行,于白马沟村分沁水北行,至南石涧村折而东行,过北霍村、纪孟村、马范桥村、后董村、郇封村、纸坊村,于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经光沟水于合河镇入清水,南接白沟。就以往观点看,孟姜女河故道说和红荆咀故道说还存异议,有待商榷,而郇封村故道说更符合史实。其次,文章对隋代永济渠在隋代魏县的流路进行了精确复原,认为黄盛璋的对该段流路的观点更为可信。
  唐宋时期永济渠基本沿用隋代永济渠河道,但唐初永济渠渠首段便已湮没,永济渠渠首东移至新乡卫辉市的百门泉,且武城至德州段河道在唐代一变迁至今河道位置,并非元代以后才发生变化。而到了北宋,永济渠中段河道屡受黄河北流河道侵袭,河道变化较大。南宋时期,黄河南流,御河摆脱黄河困扰,金朝重开永济渠,永济渠中段河道东移,大致沿今南运河河道。宋代永济渠天津至北京段河道舍弃故道,于东边沿潞水河重开运河,并开凿了通州至北京城之间的金口运河。
  元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卫河漕运功能虽然有所减弱,但航运景象依然繁荣,民间商贸往来较多。这一时期,卫河河道并无较大变化,仅魏县境内河道受漳河变迁影响,河道逐渐南移至今卫河河道。另有北京城至通州的通惠河代替了元代金口运河。另外,元明清三代为保卫河漕运通畅,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卫河航运,效果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