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探析
【6h】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导 言

第一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程与特点

一、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

二、叶利钦时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三、普京时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第二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一、为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向世界提供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模式

三、为中国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动因探讨

一、历史性因素

二、国际因素

三、内部动因

第四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问题分析、对策设想与前景瞻望

一、问题分析

二、对策设想

三、前景瞻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进一步增大,各大国围绕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由此世界格局进入重新分化组合的新阶段,从而导致大国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剧烈的调整与重组,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相互交织,竞争与合作、争斗与妥协并存,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与科技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愈益增大,壮大综合国力已成为各国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尤其是大国之间已经由过去主要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转向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明显加强,各大国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相互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话、协商或谈判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战争来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下,大国关系仍然是主导国际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俄两国都是世界性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不言而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中国与俄罗斯既是山水相依的两大邻邦,同时也是欧亚大陆两个面积最大、军事力量超强的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换言之,21世纪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状况,是对立、对抗,还是和平、合作,对于中俄两国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局势的发展演变,以及对于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由此,作者认为,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就中国而言,在国际格局中最重要的两个双边关系,一个是中美关系,另外一个就是中俄关系。从17世纪中叶中俄开始交往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谓坎坎坷坷、一波三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而苏联解体后,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人们都曾对放弃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之间的关系存在过担心,并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但随着俄罗斯“西方之梦’’的破灭与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俄不仅顺利实现了由中苏到中俄关系的过渡,而且逐步建立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开始步入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关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此外,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巨人,他们抵头而卧,比邻而居,具有这种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奉行不同的意识形态、推行截然不同的改革方式的两个大国之间能够建立并不断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对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现都有众多的机构和学者进行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而李静杰先生、冯绍雷先生、季塔连科先生以及雅科夫列夫分别是上述三机构中研究中俄关系的代表性学者。其中《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李静杰主编)、《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冯绍雷、相蓝欣主编)、《俄罗斯、中国与世界》(雅科夫列夫著)等著作都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论述。此外,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于1997年就“中俄经济社会发展与中俄关系”问题达成学术交流协议,决定通过举办双边会议的形式对该课题进行研讨交流,并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到2003年,双方共出版了三期论文集,其中的一部分文章就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此外,我的导师王韶兴教授发表的一系列有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文章,如《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亚太新秩序的影响》(《文史哲》,1998.6),《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几点思考》(《国际学术动态》,2004.2)对我的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研究原则。这一原则也是我们研究任何问题、把握其实质的前提。实事求是、辩证分析是这一方法论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和辩证分析,即要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去研究事物,既要看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总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也要看到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问题,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前景。其次,运用实证的方法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研究。因为我的本科和硕士阶段攻读的专业都是俄语,可以充分利用原版资料和网络资源,尽量运用最新的第一手材料,使论点言之有据。此外,本论文还试图借鉴有关的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理论①,建构主义理论②等,以期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较为深刻的分析,以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服务。 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介绍苏联解体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阐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和特点。第二章旨在说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与作用。笔者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为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健康发展以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向世界提供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模式,同时还为中国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章主要是探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动因。论文指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所以能够建立并且顺利发展,与中俄两国领导人总结和汲取中俄(苏)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其中“相互尊重与平等”、“超越意识形态的羁绊”这两条可以称之为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历史性因素。就国际与地区层面而言,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与此同时,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单极“企图”日益遭到人们的抵制和唾弃,而中俄作为世界独立的两极,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具有广泛的利益和一致的立场。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物质动力,世界多极化为这种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政治层面的动力,而世界发展的多中心以及亚太地区的崛起又为具有特殊地缘优势的中俄这两大邻国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空间。而就中俄两国本身来讲,中俄同属社会转型国家,两国都把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振兴国家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都把实现国家利益、提高国际地位、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作为自己的对外战略目标,中俄两国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目标需求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内部动力。第四章主要是分析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威胁论”、中俄关系“政热经冷”、双边人文合作薄弱、俄罗斯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美国因素的掣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论文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作了前瞻性分析。本论文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大致存在着以下三种发展前景:第一,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问题复杂化和尖锐化,俄罗斯最终“倒向”西方而与西方建立反华联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走向破裂,甚至发生冲突。第二,俄罗斯与中国正式结成战略同盟,并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联合印度、中亚各国及其他反美势力,组建一个与北约相对抗的新的政治和军事组织。第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沿着目前的态势进一步深化,逐步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双方既不结盟,也不疏远,在中俄美相对良性的互动中向前发展。笔者倾向认为,未来中俄两国将沿着第三种路径向前发展,即中俄既不会发展演变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盟友”关系,也不会发生“断裂”而成为“陌路人”,更不可能相互成为“敌人”,因为,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严重阻碍甚至破坏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尖锐化的可能性并不大。笔者认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1.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动因揭示方面,论文从历史经验、外部环境、内部动力等纵横两个方向及内外两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动因,深刻揭示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必要性。2.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的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在分析中俄关系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基础上指出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几种发展前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3.在研究方法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前提下,重点运用实证的方法,尽量采用最新的第一手材料,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研究,努力使结论言之有据,尽可能避免人云亦云或自己乱下结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1996年建立到今年正好十个年头,十年来,中俄关系虽然经历过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总体发展是比较顺利的。但由于国际局势的动态发展性,以及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因素的复杂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也不可能是一片坦途,这无疑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增加了难度,论文中的一些论点也仅为一家之言,某些观点仍有待进一步商榷,而论文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则有待于专家学者斧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