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化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学与电光性能的研究-硕士-中文学位【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学位 >极化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学与电光性能的研究
【6h】

极化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学与电光性能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符号说明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极化聚合物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的意义

§1.2极化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研究概况

§1.3电光材料的选择

§1.3.1有机电光材料的选择

§1.3.2无机电光材料的选择

§1.4极化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极化聚合物近来的发展

§1.4.2极化聚合物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极化

§2.1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

§2.2聚合物复合薄膜的极化

第三章聚合物复合薄膜光学特性的研究

§3.1折射率的测量

§3.1.1简介

§3.1.2准波导法实验原理

§3.1.3实验结果与分析

§3.2光传输损耗的测量

§3.2.1光传输损耗的定义

§3.2.2光传输损耗产生的原因

§3.2.3视频摄像法实验原理

§3.2.4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纳米晶聚合物复合薄膜光学特性的研究

§4.1 PLT/PMMA纳米晶及复合薄膜的制备

§4.1.1 PLT纳米晶的制备

§4.1.2 PLT纳米晶的相关分析

§4.1.3 PLT/PMMA纳米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

§4.2 PLT/PMMA纳米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学参数

§4.2.1透射光谱法实验原理

§4.2.2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PLT/PMMA纳米晶聚合物复合薄膜传输损耗的测量

第五章聚合物复合薄膜线性电光系数的测量

§5.1简介

§5.2简单反射法实验原理

§5.3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聚合物复合薄膜采用旋涂法制备,使用电晕极化法进行极化。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搭建了准波导耦合实验装置,采用准波导耦合法测量了DR13/MMA薄膜的折射率。准波导耦合法只要求角度测量,方便而且精度高。但也有局限性,即它要求样品的折射率必须大于衬底的折射率,这对一些折射率低的样品来说难以达到。所制备的薄膜膜厚大约为1-2μm,厚度和折射率的误差分别为3.2x10<'-1>μm和1.5×10<'-3>。对于DR13/MMA薄膜来说,其折射率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激光波长的增大而降低。 二、采用透射光谱法对无机/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较纯的钙钛矿四方相的PLT纳米晶(颗粒度大约40~50纳米),将其与聚合物PMMA复合,制备了PLT/MMA复合薄膜。利用样品的透过率谱线计算了薄膜的折射率以及一系列的光学常数,包括吸收系数α、消光系数κ、损耗因子tanδ、复介电常数的实部ε<,r>和虚部ε”及膜厚d等。该方法实验过程比较简单,计算过程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免去了大量的手工计算,快速且准确。但此方法对样品质量要求比较高,薄膜必须均匀并且表面平行。 三、根据Okamura.等人提出的视频摄像技术,建立了一套测量光波导传输损耗的实验装置,包括一架数码相机和相应的图像数据处理软件以及棱镜耦合系统。采用该实验装置,准确地表征了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传输特性。测量了三种掺杂浓度(10﹪、15﹪和20﹪wt)的DR13/PMMA薄膜的传输损耗,其值分别是1.5269、2.7601和3.6291dB/cm;PLT含量为5﹪、10﹪和15﹪wt的PLT/MMA薄膜样品,其传输损耗分别为1.986dB/cm、2.971dB,cm和3.752dB/cm。可以看出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样品的传输损耗也逐渐变大,由于DR13和PLT纳米晶的含量增大使得散射光增多,从而增加了薄膜的光传输损耗。这种方法排除了周围环境和激光光束的不稳定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标尺的使用也保证了传输距离的准确测量。它的测量范围比较大,适合从0.5dB/vm到100dB/cm范围的测量。 四、推导了利用简单反射法测量线性电光系数γ<,33>的更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并用该方法研究了薄膜的电光特性。利用简单反射法测量三种不同掺杂浓度(10﹪、15﹪和20﹪wf)的DR13/PMMA复合薄膜的电光系数,具体在计算调制电场引起的s光和p光光程差和位相差的改变时,较为合理地处理了α<,s>与α<,s>两折射角的关系。简单反射法测量样品的线性电光系数,样品制备简单,不需要波导,特别适合于弱吸收的材料,但该方法的理论处理忽略了自然双折射,即认为n<,0>≈n<,e>,另外还认为γ<,33>≈3γ<,13>,这使得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上述的这些薄膜宏观性能的测试表征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准确全面地表征了极化聚合物复合薄膜材料的性能参数,不仅可以对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的改进进行指导,还可以为器件的设计和制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