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命的挽歌—潘岳哀挽文学研究
【6h】

生命的挽歌—潘岳哀挽文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章魏晋时期哀挽文学兴盛的背景

第一节永恒的悲哀

第二节魏晋感伤主义思潮与哀挽文学

第二章潘岳哀挽文学的社会内涵

第一节哀挽作品类型分析

第二节直面死亡的无奈

第三章潘岳哀挽作品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清绮典丽的语言风格

余论 魏晋文学中的潘岳——以陆机、陶渊明的为参照

第一节在魏晋哀挽文学中的位置

第二节《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潘岳的哀挽文学在魏晋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但自古至今,研究者多关注其《悼亡诗》,而相对忽略其它类型的哀挽作品。因此,以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审美趋向为切入点,对潘岳的哀挽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作整体观照,就成了一种十分现实的学术需求,本文选题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背景。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中西方相关理论分析死亡的不可逃避性和悲哀性,阐释从原始神话至春秋诸子到两汉时期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在文学上的反映,进而分析魏晋时期感伤_丰义弥漫的原因和条件以及文人对死亡的感触和表现,突出强调这一现象是对汉末哀生之风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按照哀挽对象的不同,将潘岳哀挽作品分为悼亡之作、哀子女之作、哀亲友之作和应酬之作。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分析,解读潘岳的复杂心态。潘岳的哀挽对象广泛,除了应酬之作,其余作品中大都充满了真情。但这一情感并不含有太多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当时文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特点。在各类作品中,以悼亡之作情感最为真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 第三部分从潘岳哀挽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语言风格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前者主要涉及用典、以景传情、感物伤怀、虚实相牛和季节意象等层面;后者则从清、浅、绮、芜四个方面分析其语言特色。 余论部分主要探讨潘岳哀挽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前者主要通过潘岳与陆机、陶渊明的比较,揭示其哀挽之作重情而少思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点作价值上的判断;后者则以《悼亡诗》为中心,梳理其“名篇定格”的历史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