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h】

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健康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基本权利。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人的躯体、精神、心理状态与自然状态、社会状态等的协同适应和良性互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目前研究均提示对健康的评价应该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上进行,这样的结果才是比较全面的。健康不仅仅是躯体不虚弱,还应包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以及选用相关心理量表对我国山东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测量,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15岁及以上农村居民1161人。调查的所有资料由山东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统一编码整理,组织人员进行录入,经检查数据无错误、无遗漏后,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频数分布、率、构成比等方法,统计学检验采用X2检验、等级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被调查家庭的一般情况信息; 2.15岁及以上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 3.15岁及以上家庭成员的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客观健康状况以及性格类型等; 4.15岁及以上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主要研究结果: 1.我国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占61.9%,其中男性居民中“良好”者65.6%,女性为58.7%,性别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老年人以及离婚/丧偶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3.受教育程度不同,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 4.心理健康与客观健康、自感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相一致; 5.自评性格外向者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性格内向者;生活单调者、对人生感到消极者,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无此类情况者。 结论与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2、重视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加强心理卫生保健;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4、加强心理卫生宣教,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