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评价研究
【6h】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构与安排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现状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改革历程

二、当前我国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做法

1、信贷风险的概念和解析

2、监管当局对银行内控的要求及影响

3、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的内控实践

4、当前我国信贷管理总体状况

三、当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当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情况的调查研究

2、当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问题分析1:内控体系协整性及其影响

4、问题分析2: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及其影响

5、问题分析3:内控体系软因素及其影响

6、进行信贷风险内控评价的意义

第二章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前人研究

1、关于信贷风险产生根源的理论研究

2、关于信贷风险分析工具的理论研究

3、关于信贷风险综合管理的理论研究

4、既有信贷风险管理理论评析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前人研究

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沿革

2、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3、Basel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4、既有内部控制理论的评析

三、内控评价理论的前人研究

1、内控评价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

2、英国ARROW框架

3、美国CAMELS评价体系

4、加拿大CoCo评价体系

5、中国监管部门评价体系

6、既有评价方法的评析

第三章信贷风险内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要素选取原则

二、信贷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因素分析

1、信用评级模型对风险控制影响分析

2、信贷风险定量模型(方法)对风险控制影响分析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价及风险量化体系现状分析

4、信贷制度和流程安排因素分析

5、环节控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

6、计算机系统环境对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7、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落实等因素分析

8、二级指标设置及评价标准

三、贷后管理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1、贷后管理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2、“不良贷款的化解机制”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3、贷后管理二级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

四、检查监督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1、检查监督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2、二级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

五、信息管理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1、信息记录与交流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2、二级指标的选取与评价标准

六、内部控制环境等软因素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1、软因素对信贷风险控制影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2、影响信贷风险控制的软因素指标分析与选取

3、软因素指标评价标准

七、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确定

第四章信贷风险内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信贷风险内控评价体系的原则

二、构建信贷风险内控评价模型的方法

1、模糊数学应用的可行性

2、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原理

3、模糊评价模型的组成要素

4、评语集的确定

三、评价模型修正指标的设定

四、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信贷风险内控模糊评价体系(FASICOCR)的最终确定

六、信贷风险模糊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整理

3、数据的运算

4、模型运算结果

第五章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模糊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应用实证分析过程和结果

1、实证分析银行简介

2、调查样本

3、样本数据整理

4、二级评价矩阵模糊运算与结论

5、一级评价矩阵模糊运算与结论

6、转换成分数形式的模糊评价

二、与其他评价方法的对比

1、FASICOCR模型与其他方法体系的区别

2、与内外部审计评价的对比

3、同“风险导向型内控评价体系”的对比

三、FASICOCR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1、FASICOCR模型的优点

2、FASICOCR模型的不足

总结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美国次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原因众说纷纭,无论何种解释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对贷款控制的实质性放松难辞其咎。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也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纵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生性研究、贷款预算软约束、金融体系脆弱性、信贷风险隐性与显性机制研究等等热点研究课题,其能够导出的逻辑终点或是政策建议结论中,总是离不开“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加强的基础离不开客观如实地评价,只有通过科学地评价查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短缺和不足,才能切实提升内部控制的效力。 为研究如何科学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本文从相关理论回顾、信贷风险内控现实状况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研究四个层面上展开这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 从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理论层面上看,自有文献记述以来,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理论研究大致遵循着寻求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设计信贷风险计量和分析的工具、进而进行风险管理的脉络践行;而国内外理论界对企业风险控制的最新研究则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角度,并有相当的学人开始研究如何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及如何加以改进方面。本文也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内控评价理论”的顺序,对既有理论发展脉络和应用情况加以回顾。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对信贷风险的解释和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基于信贷资金运行规律的解释,如果由于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不能顺利实现第二重支付、第一重回流,因而无法实现信贷资金在数量上的补偿和增值的可能性,就会造成信贷风险;信息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将人们对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信贷资金运行自身规律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方面的注意力,引领到对人员、政策、文化环境等“软因素”方面;后来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信贷风险的定量化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但是当我们辩证地分析ZTTA模型、KMV模型、VAR风险管理方法等现代量化管理工具时,却遗憾的发现使用这些分析工具需要大量的企业历史财务数据、其前提大都假定企业债务结构及其与偿债能力关系具有稳定性等条件,而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中国企业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而给中国的商业银行使用现代量化工具分析信贷风险带来一定局限。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被重视,为加强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思想框架,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组成要素的详细阐述,使人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可以从细节入手,加强了理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操作性,将“软因素”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中,使得这一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与之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区别和应用性。但是,基于信贷活动的特殊性,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也与一个独立的企业或是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控制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需要按照对信贷活动的特点,对影响信贷风险的关键要素和指标进行重新梳理确定。 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现实状况分析,应该承认经过数次改革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较多地进步,但是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效果取决于若干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单纯改进只针对信贷产品的制度、规定或者信贷风险识别和计量的技术性手段,对提高整体信贷资产质量的作用明显有局限。 基于上述考虑,通过运用归纳总结、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博弈分析等多种工具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梳理,论文确认当前阶段“信贷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风险识别与评估、贷后管理与监督、信息管理”共五类要素是目前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指标。同时,“信贷业务运行环境”可以细分为:组织架构及流程、信贷政策、机构考核政策、信贷文化/风险偏好等四项;“人力资源”可以细分为:客户经理素质和数量、审批人员素质和数量、绩效考核制度、人员分布的合理性、考核政策的匹配性等五项;“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可以细分为:风险识别评估的模型/工具、信贷制度和流程安排、环节控制、计算机系统环境、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落实等五项;“贷后管理与监督”可以细分为:正常贷款贷后管理、不良贷款化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检查监督、管理评审及持续改进等五项;“信息管理”可以细分为:信息记录制度、记录控制、信息交流等三项。而且,为加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实际控制结果”(细分为:全部贷款风险程度、新发放贷款风险程度两项)作为上述要素的修正指标。 完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后,论文继而对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方法进行探讨,对比分析了英国ARROW框架、美国CAMELS评价体系、加拿大COCO评价体系以及我国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后,认为:现行大多评价方法评价标的是大而全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这种评价事实上超出审计或评价人员的素质能力;同时,针对银行内部各方信贷参与人基于自身利益对信贷决策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的客观事实,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型的设计上应考虑以商业银行内部人员自我评价为主。因而本文最终采用“专家评价、数据模糊计算”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二次确权”,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语集,建立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模糊评价体系”(简称:FASICOCR体系)。 为验证FASICOCR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某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省级分行范围内进行了的实证研究,接受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总数为156人,主要由银行主要负责人、信贷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组成,其中大部分人从事信贷业务时间在5年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认为该行整体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很好”、“较好”、“一般”和“较差”的比例分别为27.12%、27.12%、27.12%和18.63%,实证检验结果基本符合该行的基本情况,证明FASICOCR体系在实际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同时评价结果还得出该行“贷后管理与监督评价”一项结果最好、“人力资源”管理一项满意率最低、“信贷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一项分歧最大等几项用其他评价方法难以识别的评价结论,评价结果的针对性更强,为从根本上研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供了思路和解决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