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区域间地方财政收入差异分析
【6h】

中国区域间地方财政收入差异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地方财政收入概念界定及分类

1.2.2地方财政收入差异测度指标概念界定

1.2.3文章数据及不同口径财政收入

1.3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分析方法

1.3.2研究框架

1.4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本文创新点

1.4.2本文不足之处

1.5文献综述

1.5.1区域间地方财政收入差异比较综述

1.5.2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成因分析综述

第2章我国区域间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现状

2.1地方财政收入数量差异

2.1.1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及占GDP比重差异

2.1.2人均财政收入差异

2.2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差异

2.2.1财政收入各项目对收入差异的相对贡献

2.2.2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比较

2.2.3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比较

第3章我国区域间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3.1经济因素

3.1.1经济发展水平

3.1.2产业结构

3.1.3投资因素

3.2政策因素

3.2.1税种划分与税收优惠政策

3.2.2转移支付制度

3.3管理因素

3.3.1管理部门积极性

3.3.2税收征管效率

3.4其他因素

3.4.1自然禀赋

3.4.2人口因素

第4章地方财政收入实证分析及相应收入差异调节措施

4.1地方财政收入计量分析

4.1.1数据选取和变量设计

4.1.2模型假设

4.1.3模型构建及回归结果

4.2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调节

4.2.1差异调节目标

4.2.2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调节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缩小地区间经济及财力差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对我国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现状分析基础上,首先对引起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建立财政收入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财政收入差异的具体影响;最后以此为依据,提出调节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各种方法测度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历史演变及现状。从数量角度来看,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差异明显,且呈扩大态势。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次之。从结构角度来看,运用Shorrocks的差异因素分解模型测量各收入项目对差异的相对贡献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相对贡献度最高,超过50%,是引起财政收入差异的最重要项目。税收收入是一般预算收入的主体,但目前税收收入比例有下降趋势,而且中部地区比例下降最快。 2、定性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管理因素和其他因素,主要结论如下: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产生财政收入的能力不同,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和地区经济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因果效应;二、地方税体系中的税种划分、转移支付体系中的税收返还都更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增加财力;三、区域导向型经济发展政策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东、西部省市。 3、从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角度选取若干可测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财政收入差异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所有变量中,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最重要变量,其对一般预算收入差异的相对贡献高达64.98%。此外,经济结构对一般预算收入差异也有较大影响,政策因素对差异的相对贡献居15%左右。所以,治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治理财力差异的根本举措,文章最后给出调节地区财政收入差异的相应措施。 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东中西三地区一般预算收入与GDP间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和地区经济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因果效应,而中西部地区这种相互循环效应不明显;第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地方财政收入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该回归模型进行计算,测度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对财政收入差异的相对贡献度最高,从而得出治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治理财力差异的根本举措这一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