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瘫中的表达变化
【6h】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瘫中的表达变化

代理获取

摘要

贝尔面瘫(Bell's palsy)一种急性单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瘫痪,其病因不明,每年的发病率为11-40/100000,且大部分为30-45岁的中年人。贝尔面瘫最长见于怀孕及患有糖尿病、流行性感冒、受凉、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尽管大部分患者能够痊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持续的面部肌肉功能紊乱、造成心理伤害及面部疼痛,因为贝尔面瘫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治疗只是以面瘫后面神经肿胀等病理生理学为依据。因为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并且能够从潜伏位置逆行运输到运动神经元,因此很多研究认为大多数的贝尔面瘫的病因是HSV-1在膝状神经节潜伏感染后被激活导致的神经炎性造成。对面神经颞骨段得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贝尔面瘫患者的膝状神经节有大量病毒复制,面神经运动纤维存在脱链鞘反应。面神经包含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支配耳廓后部的面神经感觉神经元位于膝状神经节。因此,耳廓背面的搔刮伤引起的免疫抑制反应可以促进在膝状神经节潜伏感染的HSV-1的激活。单纯疱疹病毒-1感染面神经核团附近的血旺氏引起病毒的复制和释放及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面神经骨管中面神经的炎性反应,最终导致贝尔面瘫。对于炎症性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细胞质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一旦结合配体后立即与伴侣分子分离,迅速进入细胞核发挥生物学效应。目前对于贝尔面瘫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方案,临床资料表明,糖皮质激素对贝尔面瘫的预后有积极作用,能降低损伤诱发的神经免疫反应,降低神经损伤程度,有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对于神经纤维的再生存在促进作用,且糖皮质激素对神经变性、神经保护和再生过程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它们的浓度。但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面瘫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其用药时机、药量、疗程等均无较确切的方案,多凭个人经验进行治疗。本研究通过建立单纯疱疹病毒致面瘫的动物模型,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瘫小鼠面部运动皮层及面神经核团中的表达规律,揭示糖皮质激素对病毒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机制,指导临床上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贝尔面瘫,防止激素抵抗现象具有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面瘫小鼠面部运动皮层及面神经核团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选取89只4周龄Bulb/c雌性小鼠,质量13~14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只)和实验组(n=81只),实验组用26G针头在右耳廓背面近耳根处皮肤连续搔刮后,将25μ L HSV-1接种创面上,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面瘫后6、12、24、48、72h、7d取面瘫后小鼠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检测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
   结果:实验组接种HSV-1后,其中44只出现周围性面瘫,面瘫率为54.32%。GR mRNA在面瘫后早期小鼠的大脑面部运动皮层及面神经核团中表达逐渐降低,6h达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之后逐渐升高,于48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之后又逐渐降低,7d时已接近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R mRNA表达变化规律与GR蛋白表达变化相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面神经核团中可见糖皮质激素受体阳性细胞表达,并且也存在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
   结论:病毒性面瘫后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呈动态变化,提示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病毒感染致面神经损伤的进展密切相关,对于临床上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贝尔面瘫,防止激素抵抗现象具有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