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影响
【6h】

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检查方法

3.评价标准

4.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A、B两组患儿术后近期(1~3天)及远期(≥6月)疗效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继发性下斜肌亢进、原发性下斜肌亢进、与下斜肌亢进有关的V型外斜视及双下转肌麻痹等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常用术式。手术目的主要是减弱下斜肌的作用,消除或减轻原在位垂直斜视、并使各方向眼球运动一致,以保持或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消除异常头位并改善患者外观。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常合并原发性或继发性下斜肌亢进,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同时需联合行下斜肌减弱术。下斜肌的主要作用是使眼球外旋,次要作用是上转和外转。由于下斜肌减弱术使其外转作用减弱,可能会引起水平斜视度的变化。因此,下斜肌减弱术是否会对水平斜视度有影响一直是眼科医生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下斜肌减弱术对水平斜视度无影响或影响较小,可按以原在位的水平斜视度设计手术量。但也有少数学者的研究表明下斜肌减弱术能引起眼球水平方向内转5-10PD。Costonbader和kertesz的资料提示下斜肌后徙于与外直肌后徙联合手术时,前者降低后者的效果。Vcikko Tonamila认为下斜肌减弱术对原水平斜视度较小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ineles研究认为共同性斜视与合并AV征的水平斜视在手术设计上应有些区别,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建议早期过矫5°,而对于合并AV征的水平斜视则应避免过矫。
   [目的]比较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与单纯行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远期疗效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行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连续性病例,纳入标准为:(1)水平斜视度为15~55PD;(2)年龄范围3~15岁;(3)无屈光参差;(4)无复视;(5)两眼均无弱视;(6)既往无斜视手术史;(7)所有患儿的斜视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8)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均根据术前斜视度按照统一手术量标准设计;(9)手术随访时间≥6个月。共179例患儿,男105例,女7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屈光状态及眼球运动检查,并常规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完全矫正患儿屈光不正后应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患者注视6M调节视标原在位位、面向左转25°和面向右转25°的斜视度,及注视33cm调节视标原在位的斜视度。根据有无斜肌功能异常,选择是否行下斜肌减弱术。将所有病例根据是否行下斜肌减弱术分为外斜视矫正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A组)和单纯外斜视矫正术(B组)两组,A组48例,B组131例。分别比较两组术后近期(1~3天)随访及远期(≥6月)随访时看远(6m)及看近(1/3 m)的水平斜视度,并比较术后正位率、过矫率及欠矫率。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0~±8PD为正位。
   [结果]A、B两组术后近期随访正位率分别为72.9%和72.5%(x2=0.03,P=0.958);过矫率分别为22.9%和21.4%(X2=0.049,P=0.825);欠矫率分别为4.2%和6.1%(x2=0.018,P=0.894)。术后远期随访正位率分别为62.4%和69.4%(x2=0.778,P=0.378);过矫率分别为6.3%和4.6%(x2=0.004,P=0.947);欠矫率分别为31.3%和26.0%(x2=0.496,P=0.481)。A、B两组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中,按照同一手术定量标准,联合行下斜肌后徙术对水平斜视度无明显影响;联合或不联合下斜肌后徙术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相同。在设计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时,不应考虑下斜肌减弱术对水平斜视度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