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探析
【6h】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二、写作思路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孝道思想

一、中国古代原始的祖先崇拜与孝道

二、儒道学说中的孝道思想

第二节 印度佛教和印度社会原有的孝道意识

第二章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汉译佛教经典中的孝道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佛教孝道思想的阐发

第三章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孝为报恩

第二节 因佛而孝

第三节 大孝解脱

第四节 戒孝不二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是原有的佛教伦理和中国伦理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同时具有双方的某些特点,而别具一格。佛教正是以伦理的途径传入中国为人所知,却也在伦理上遇到最大的挑战。在孝道伦理思想领域上的激烈碰撞之下,佛教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传统观文化的内涵而开出自己的中国佛教内涵。本文即是以此出发,研究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思想渊源、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同时适时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的某些方面作比较研究。
   全文分为三章,在文章的第一章,以孝道思想作为关键词,本章主要剖析了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渊源的中“中国”和“佛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中国方面,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引出原始的孝思想,这里的孝思想的有纵向至祖先和横向至父母的两个发展路径;其次,儒道两家的关于孝道思想的论述成了体系化的中国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佛教方面,本文并不简单地罗列经中的孝道思想出发,而是从经典背后寻找从产生这些经典的社会和佛教思想渊源——大乘佛教的兴起。正是贵霜王朝的建立和大乘佛教的兴起,开始了早期的佛教世俗化进程,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势必意味着大乘佛教需要更贴近人们的家庭等各方面的伦理生活,因为孝道思想逐步产生。
   在文章的第二章,文章主要论述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样也从“佛教”和“中国”两个方面分别入手。佛教的因素来自,印度佛经中的对佛说孝道思想的原始记载和中国历代僧人不遗余力的求经、译经事业。中国方面的因素,来自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对佛教孝道思想的阐发和发展。从牟子作《牟子理惑论》、孙绰作《喻道论》,刘勰著《灭惑论》,法琳作《破邪论》和《辨正论》等等,历代高僧大德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不断丰富佛教孝道思想的内涵,促成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逐步形成。
   在文章的第三章,是论述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此时,文章的线索开始以孝道思想为中心,结合“中国”和“佛教”两个方面的背景来阐述。本章将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孝为报恩”,孝在佛教语境中并不过多倾向与自身亲生父母的孝顺,而将此理解为报恩思想。同时,从佛教万物因缘而起的角度来讲,佛教的报恩思想是无差别的,这与儒家的孝有差等相区别。此外,佛教更主要母恩之报,而中国传统文化多关注父权之顺。内容之二是“因佛而孝”,佛教关于孝道思想的所有内容均是涵盖与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下,这与儒家的因王而孝成鲜明对比。内容之三在于“大孝解脱”。这一部分是佛教孝道思想面临来自古代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一方面所做的最合理的回应。佛教认为,不管是弃财捐货,抛妻弃子,剃发出家等行为并不阻碍大孝,真正的“大孝”在于是父母修持佛道并获得解脱。而儒家的孝道之行,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小孝。最后一项内容是从“大孝解脱”的逻辑发展而来,正是因为“大孝”在于“解脱”,因此过往僧界所修持的戒律也被认为是与孝无二,也就是“戒孝不二”。孝是戒的起点,“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即在佛教语境中的善,“孝名为戒”,戒孝不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