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浆MPO、DKK-1、YKL-40及SP-D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6h】

血浆MPO、DKK-1、YKL-40及SP-D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冠脉造影检查(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1.3 血液常规指标检查

1.4 实验准备

1.5 血浆MPO的检测

1.6 血浆DKK-1的检测

1.7 血浆YKL-40的检测

1.8 血浆SP-D的检测

1.9 血浆MPO、DKK-1、YKL-40及SP-D的浓度计算

1.10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入组病例的一般情况

2.2 血浆中MPO、DKK-1、YKL-40及SP-D的表达水平

2.3 ROC曲线预测血浆中MPO、DKK-1、YKL-40及SP-D的诊断价值

2.4 血浆MPO、DKK-1、YKL-40及SP-D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生物学标志物

3.2 MPO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3.3 DKK-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3.4 YKL-40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3.5 SP-D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3.6 创新点和限制性

4.结论

5.附表

6.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疾病,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elevated ACS,NSTE-ACS),后者又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个危及生命的表现。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和栓塞,导致心肌细胞低灌注是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在斑块破裂的复杂过程中,炎症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发现更多新的具有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早期准确识别、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早期危险分层、进一步诊治、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最新的研究发现,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Dickkopf-1(DKK-1)、YKL-40、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protein D,SP-D)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炎症反应有关,但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1.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Dickkopf-1、YKL-40、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
  2.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Dickkopf-1、YKL-40、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的表达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1.病例选择
  收集2015年7月-1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心内科和健康查体中心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72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6例及对照组16例。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需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主要冠脉狭窄大于50%并排除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符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为相应临床症状和(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类似心电图表现,但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瓣膜疾病;2)中、重度心功能不全;3)严重的心律失常;4)重度或难治性高血压;5)恶性肿瘤;6)严重肝肾功能不全;7)严重感染;8)严重贫血;9)急慢性炎症疾病;10)自身免疫性疾病;11)其他重大疾病;12)不自愿入组者和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对照组入组标准:健康查体者其心电图、胸片、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血生化等血清指标亦无明显异常,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其他重大疾病者。
  2.冠脉造影检查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使用飞利浦Allura FD20型心血管数字减影仪,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ngiography,CAG)。记录造影图像,判断冠脉病变部位、类型及狭窄程度。需要置入支架者,则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病情后,根据造影结果及心电图找到犯罪血管,施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3.血液常规指标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指标由病房或体检中心统一抽血送检。检测每位患者的外周血血常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尿酸、凝血系列等常规指标及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Ⅰ等心肌损伤标志物。
  4.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Dickkopf-1、YKL-40、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的检测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后行再灌注治疗前抽取静脉血5ml(EDTA抗凝),其中心肌梗死患者于住院治疗7日后再次抽取清晨空腹血5ml作为短期治疗后对照。对照组于查体当天抽取清晨空腹血5ml。采血30min内将标本在4℃、3000rpm条件下离心10分钟,分离上层血浆,分装冻存入-80℃冰箱。使用ELISA试剂盒(美国R&D systems,Inc.)检测标本中髓过氧化物酶、Dickkopf-1、YKL-40、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的浓度。
  5.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正态性检验用单样本K-S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使用对数转换后使其符合正态分布;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配对样本的均数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用ANOVA;相关性分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结果:
  1.急性心梗组血浆MPO、DKK-1及YKL-40的表达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不稳定心绞痛组YKL-40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预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示YKL-40的诊断准确性较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77(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与发病1周后血浆MPO、DKK-1、YKL-40及SP-D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
  2.血浆DKK-1浓度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348、0.407(P值均<0.05)。血浆YKL-40浓度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0.474、0.284(P值均<0.05)。MPO、SP-D浓度与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1.MPO、DKK-1、YKL-40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YKL-40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短期内无明显变化。SP-D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无诊断价值。
  2.YKL-40、DKK-1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有潜在的预测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