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元杂剧版本研究
【6h】

元杂剧版本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及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清代以前的元杂剧文献研究

二、近百年元杂剧文献研究

三、关于元杂剧版本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方法及结构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元杂剧的记载与存佚

第一节 元代杂剧的创作与著录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全本元杂剧的存佚

一、明代元杂剧的存佚

二、清代元杂剧的存佚

第三节 明清时期残本元杂剧的存佚

第二章 元杂剧初期文本的原生态——《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基本建立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一、元刊本是否为“剧团自刻”本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否“建本”

第二节 元杂剧舞台演出剧本的艺术体制

一、首尾总题必要有,题目正名可省略

二、元杂剧曲辞基本体制的建立

三、可以省略的科白

四、元刊杂剧的脚色与人物扮演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价值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作者创作原貌的直接反映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元剧初期文本的原生态

第三章 元杂剧多种版本系统的杂糅——《脉望馆校抄古今杂剧》中的元杂剧抄本系统

第一节 脉望馆杂剧概述及抄本元杂剧剧目之考证

第二节 赵琦美抄内务府本元杂剧

一、教坊司、钟鼓司、御戏监

二、赵琦美抄内务府杂剧的来源

三、赵琦美抄内务府杂剧的艺术体制

第三节 赵琦美抄校于小谷本元杂剧

一、于小谷本并非全为宫廷演出本

二、于小谷本元杂剧来源并非一处

第四节 赵琦美抄校来历不明本元杂剧

第四章 明中叶梨园清唱元杂剧系统——三大曲选及《词谑》所载元杂剧

第一节 明中叶三大曲选所载元杂剧剧目初探

第二节 曲选、《词谑》与《元刊杂剧三十种》之关系

第五章 元杂剧的文人选本系统(一)——《元曲选》之前的明代刊本

第一节 嘉靖之后戏曲选本刊刻的繁荣

第二节 《改订元贤传奇》对于剧本之“改订”

一、李开先与《改定元贤传奇》的编刻

二、佚失的十种杂剧

三、《改定元贤传奇》所收剧作版本来源及其对于元剧之“改定”

第三节 陈与郊与《古名家杂剧》的辑刊

一、《古名家杂剧》剧目探究

二、编刊者之辩

第四节 万历间其它的书坊“杂凑”文人选本

一、息机子与《古今杂剧选》

二、尊生馆主人与《阳春奏》

三、顾曲斋本《古杂剧》

第五节 商业性文人选编本的版本特征

一、普遍逐渐远离明初杂剧系统

二、与明中叶散套清唱元杂剧的进一步分离

三、对内务府本杂剧改动颇大

四、商业性文人选本内部存在复杂的关系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人选本系统(二)——《元曲选》与元杂剧文本体制的最终建立

第一节 臧懋循和《元曲选》的选编

第二节 《元曲选》与内务府杂剧之比较

一、曲辞之比较

二、宾白之比较

三、人物脚色之比较

第三节 《元曲选》对之前坊本的选择

一、臧懋循对于各坊本的选择

二、臧懋循对于各坊本的改编

第七章 元杂剧之文人评点本——《古今名剧合选》

第一节 孟称舜与《古今名剧合选》的选编

第二节 孟称舜与《古今名剧合选》的评点

第三节 《古今名剧合选》的版本校勘

一、版本之辩一——“原本”与“今本”

二、版本之辩二——仅注明“吴兴本”的杂剧

三、版本之辩三——无版本校勘评语的杂剧

结语

一、元杂剧艺术精神没改变

二、元刊本为代表的元本杂剧已建立杂剧艺术的规范

三、《元曲选》等明本改编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近二三十年来,在反思将《元曲选》作为研究元杂剧的依据之后,学界也越来越关注元杂剧的版本,不少人认为现存的元杂剧文本仅有《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元代本子,其余皆为明本,已然失去了元代杂剧的本来面貌,不能作为元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来加以研究,不足以代表元代杂剧的成就。其中《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态度最为激烈,甚至在元代文学中没有涉及元杂剧部分。元杂剧的版本问题是元杂剧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基础,关系到元杂剧今后的研究走向,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出系统梳理。
  第一章总论元杂剧的记载与存佚,最先著录元杂剧目录的《录鬼簿》所收杂剧总数469种,加之《录鬼簿续编》和《太和正音谱》的补充,比较可靠的元人杂剧目大约有600种。从元代到明代,存世元杂剧的总数从600种下降到一百七十余种,骤减400余种,从明代到清代,存世元杂剧的总数从170余种减少到150余种,仅少不到20种,《元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和明中晚期的各种元杂剧选本功不可没。
  第二章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特征,《元刊杂剧三十种》非一时一地刊刻,刊刻地点分散于大都、杭州或者其他地区;元刊本杂剧在艺术体制上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却保留了完整的曲辞,曲辞定了,元杂剧文本艺术的基本形态也就基本确定了;它们并非剧团自刻本,也非剧团委托书商刊刻,而是民间书坊为了盈利发行的低级形态的案头读物;版本价值在于,它是元末明初带有舞台演出特征的民间坊刻本,这种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对研究剧本本身的演化及思想艺术特点有很大帮助,是我们研究元代杂剧的珍贵资料。
  第三章探究《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的抄本系统,今存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目录》共收元杂剧99种,其中刊本45种,抄本54种。赵琦美抄内务府本的直接来源是真如邸主人王化隆;赵琦美抄内务府本元杂剧体例统一,面对特殊接受群体,剧本从形式到内容都经过了谨慎加工,离元杂剧的原来的面貌已有一定的距离。但它们属于舞台演出本,元杂剧剧本的表演特征却借此得以彰显。赵琦美抄于小谷本元杂剧内部包含着复杂的版本系统:有明初杂剧版本系统,明中期民间杂剧系统和内务府杂剧版本系统;赵琦美抄来历不明本亦包含不同系统的本子,情况与于小谷本类似。
  第四章研究明代中叶民间元杂剧系统——曲选所载元杂剧,《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所选元杂剧套数具有承继关系,《词谑》的编纂参考过《盛世新声》,但没有参考《雍熙乐府》,它们都属于明中叶的元杂剧散套清唱版本,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元杂剧散套清唱表演的状况,它们不同于元刊本、后期的文人选本,是单独流传的特殊的元杂剧版本。
  第五章讨论《元曲选》之前的文人选本。《改定元贤传奇》虽言“改定”,但基本上保持了元杂剧在明初的面貌,对剧本的改动很小;《古名家杂剧》是万历时期第一部面向市场的大型的元明杂剧选集,原书总收剧60种,《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误将13个剧本判为《古名家杂剧》本;《古名家杂剧》与于小谷本有渊源关系。之后,相继又出现了一批坊刻元杂剧文人选本,多为书坊“杂凑”本。
  第六章集中讨论《元曲选》。《元曲选》在曲文、科白和脚色记录方面,较内务府本杂剧都更接近《元刊杂剧三十种》,尚保留了说唱文学语言,让我们可以重新窥视早期元杂剧的古朴面貌,臧懋循做的删改增订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上。
  第七章分析《古今名剧合选》。作为现存唯一的改评元杂剧选本,在评语中含了孟称舜所用的底本、校勘和改动信息,孟称舜并没有将所有的杂剧全部校勘,也不是全以《元曲选》本为底本而校以他本,有近三分之一的元杂剧是没有做过改动而直接取自《元曲选》本的。
  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代表的元本杂剧已经建立了杂剧文本基本的艺术体制,内务府本杂剧删改了内容,保留了舞台表演性;文人选本虽然削弱了舞台性,但对杂剧的改编基本是在元刊杂剧建立的艺术体制内部进行的,杂剧文学的主体——曲辞依然表现的比较稳定。以元杂剧为对象进行学术研究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版本,而是要注意辨别。但也不能因为现存的本子多为明本,而否定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性,务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保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客观实际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