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光影中的民族风采——新媒体语境下的民俗摄影分析
【6h】

光影中的民族风采——新媒体语境下的民俗摄影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缘由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民俗摄影

2.1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

2.2 民俗摄影概念新解

2.3 民俗摄影的影像本质

2.4 相似概念区分

第三章 民俗摄影的创作规律及评判标准

3.1 首先要保证拍摄对象的真实性

3.2 “决定性瞬间’’与“蒙太奇手法”的巧妙结合

3.3 应当着重表现民俗事项的民族性

3.4 艺术性是衡量摄影师水平的重要标准

第四章 民俗摄影作为媒介传播文化的流程

4.1 摄影师进行前期考察

4.2 摄影师根据需要选择拍摄器材和拍摄手法

4.3 照片经过编辑,进入传播渠道

4.5 照片经过转载或重新编辑造成“二次传播”

第五章 视觉信息的感知过程

5.1 视觉元素的注意

5.2 视觉元素的选择

5.3 照片的编码与解码

第六章 新媒体语境下,民俗摄影传播过程中的新变化

6.1 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民俗摄影的“黄金时代”

6.2 网络社区的崛起促进民俗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6.3 受众需求更倾向于分享和情感共鸣

6.4 “线上”“线下’’活动结合使图片传播更为真实有效

6.5 互联网使图片传播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

第七章 民俗摄影的影像价值

7.1 民俗摄影的传播价值

7.2 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7.3 民俗摄影的学术价值

7.4 民俗摄影的社会价值

第八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民俗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刚刚兴起。由于其表现内容的特殊性,在拍摄技巧和手法上与其他摄影类型有着极大的不同。当代社会,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向其他国家不断输送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控制着世界的“文化霸权”。然而,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各民族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抓住机遇,大力宣传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实现世界的认同,亟需解决跨文化传播的系列难题。在此背景下,民俗摄影以其表现内容的典型性和易于被受众接受的特性,将更为有效地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本课题围绕新时期中国传播史上的典型现象——民俗摄影的传播,以新媒体为话语语境,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民俗摄影进一步深入研究,试图从概念厘清、创作规律和评判标准、影像价值以及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等方面论述这一新型摄影形式存在的意义,并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论文首先借鉴民俗学、传播学、摄影学、美学等相关论文和著作,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民俗摄影的概念作出新的解释,探讨民俗摄影的本质并厘清与其相似概念,如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区别。此外,从拍摄内容、社会效果和拍摄目的等方面区分新时期民俗摄影与民俗摄影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的两种形式的区别和变化。
  真实性、专题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是民俗摄影创作和评判中应当着重考虑的几个典型性特征。本论文以民俗摄影的权威比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举办的“人类贡献奖”年赛为例,对历届比赛获奖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探讨民俗摄影创作和评判的规范和标准。
  新时期,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信息传播中的传受界限被打破,传受关系发生巨大改变,传受双方互动得到加强。网络的普及无限地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使得国际传播成为一种必然。在新媒体语境下,民俗摄影作为信息的一种新型载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从摄影传播的流程和视觉信息的接受机制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新时期摄影传播机制发生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民俗摄影作媒介参与国际传播的效果和意义。
  最后,本论文从传播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个方面探讨民俗摄影的影像价值,进一步探讨民俗摄影发展的前景和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