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
【6h】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视力(LogMAR)

2.3 角膜地形图参数

2.4 角膜厚度

2.5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圆锥角膜的治疗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圆锥角膜是一种角膜退行性病变,主要特征是角膜渐进性地前突和薄化,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日常生活。由核黄素和紫外线A介导的角膜交联术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学键,可以明显增强角膜的生物力学强度,改善患者的视力,延缓疾病的进展。已有大量文献证实其治疗成年圆锥角膜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关于角膜交联治疗青少年患者的疗效研究仍相对较少。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疾病对其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故本研究对青少年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前后进行随访观察,以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核黄素/紫外线A介导的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因原发性圆锥角膜接受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的青少年患者共22例(33眼),平均年龄为14-18岁,观察并整理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LogMAR表示)、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表示)、角膜最大K值、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参数,并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滴眼液点眼3天,无菌条件下表面麻醉后微型角膜刀去除角膜中央区上皮,而后每3min1次采用核黄素等渗溶液点术眼,共持续30min,OCT测量最薄处角膜厚度达到400μm且于裂隙灯下可观察到角膜全层黄染、前房内存在核黄素闪辉后行370nm波长紫外线A照射30min(照射期间能量密度保持稳定为3mW/cm2,照射光束直径为9mm,照射距离为5cm),期间继续于术眼点用核黄素等渗溶液。照射结束后于术眼佩戴角膜接触镜,滴眼液点眼治疗,至角膜上皮愈合后摘除软镜,加用激素类滴眼液点眼。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术前术后各观察点之间差异比较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视力(LogMAR表示):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分别由术前的0.82±0.35和0.43±0.33提高到术后第12个月时的0.71±0.33和0.25±0.23,与术前相比,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其中有24/33只眼裸眼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23/33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
  2.角膜最大K值:治疗前平均为62.45±11.24D,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降低为60.37±9.7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20/33只眼术后较术前降低1D以上。
  3.最薄点角膜厚度:由术前的442.69±43.47μm降低到术后第12个月的427.44±41.75μm,角膜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交联前为3038±361个/mm2,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为2998±345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
  所有患者术眼角膜上皮均于术后5d内愈合,术中术后无感染、角膜内皮失代偿、晶状体和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在术后1年的随访期内,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圆锥角膜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降低角膜K值且无并发症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