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颌交替式扩缩配合前方牵引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观察
【6h】

上颌交替式扩缩配合前方牵引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矫治方法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生长发育状况及错猞程度的一致性

2.两组患者的疗程

3.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

5.每组患者牙性、骨性效应所占的比例

讨论

1.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方法

2.上颌前方牵引的时机

3.常用上颌前方牵引的方法

4.上颌前方牵引的方向、力值及时间

5.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效果的分析

6.上颌前方牵引的稳定性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分别评价单纯上颌前方牵引与上颌交替式扩缩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对比单纯上颌前方牵引与上颌交替式扩缩前方牵引的矫治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并确定研究对象20例,平均年龄为10.16±1.46岁。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单纯上颌前方牵引方法;B组采用上颌交替式扩缩前方牵引方法,在与A组采用相同牵引方法的同时,扩弓器进行加力。加力方法如下:扩弓一周,每天加力2次(早晚各1次),每次1/4圈(0.25mm);随后,缩弓一周,每天加力2次(早晚各1次),每次1/4圈(0.25mm),依次交替进行扩缩,至矫治结束。治疗结束标准为:磨牙为中性或中性偏远中关系;前牙覆盖约为3mm。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并由研究者本人进行测量。除Pancherz分析法外,还设置了部分常用测量项目及Wits值。
  利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骨龄及常用测量项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治疗前两组患者生长发育状况及错(牙合)程度的一致性;对治疗前后每组患者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疗程和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变化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程和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生长发育状况及错(牙合)程度的一致性:
  A、B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骨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常用测量项目除U1/NSL角外,其余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长发育状况及错(牙合)程度具有一致性。
  2.两组患者的疗程:
  A组平均疗程为8.59±3.44个月,B组平均疗程为5.78±0.97个月,B组的疗程明显短于A组(P<0.05)。
  3.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
  A组:治疗结束后,上下颌骨、牙齿及软组织侧貌均发生了显著变化。SNA角、A/OLP值明显增大,PP/NSL角稍减小,表明上颌骨前移伴轻微逆时针旋转;SNB角明显减小,ML/NSL角明显增加,表明下颌骨向后下移位;ANS/Me值明显增大,表明前下面高增加;ANB角、Wits值均明显增加,表明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得到显著改善;U1/NSL角、Is/OLP-A/OLP值均明显增大,L1/ML角、Ii/OLP-Pg/OLP值减小,表明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纠正;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B组:治疗结束后,上下颌骨、软组织侧貌的变化趋势与A组相似,但牙齿变化差异较大;B组治疗前后U1/NSL角、Is/OLP-A/OLP值无明显增大,表明上前牙唇倾度无明显变化;L1/ML角减小,Ii/OLP-Pg/OLP值无明显变化,表明下前牙舌倾;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纠正。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对比显示,治疗后Is/OLP、Is/OLP-A/OLP、Mic/ML、ANS/Me值及U1/NSL角均增大,且A组明显大于B组(P<0.05);A组OL/NSL角减小,而B组增大,且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A组Msc/PP值增大,而B组减小,且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除上述各测量项目外,其余无明显差异。
  5.每组患者牙性、骨性效应所占的比例:
  前牙覆盖的纠正是骨性与牙性效应的结合。A组骨性效应所占比例为54.3%,牙性效应所占比例为45.6%;B组骨性效应所占比例为82.4%,牙性效应所占比例为17.6%。B组骨性效应所占比例明显大于A组,牙性效应所占比例减小。
  结论:
  1.上颌交替式扩缩前方牵引的疗程明显短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
  2.单纯上颌前方牵引和上颌交替式扩缩前方牵引均能有效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早期骨性Ⅲ类患者。
  3.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相比,上颌交替式扩缩前方牵引的骨性效应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牙性效应所占比例减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