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研究
【6h】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摘 要

英文摘要

目 录

引 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四)创新之处

一、现代化基本理论概述

(一)现代化的定义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

二、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一)产生条件

1.理论渊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2.时代背景: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3.历史根据:对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4.实践基础: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二)形成过程

1.思想奠基:全面整顿,确定思想路线(1975-1978)

2.主题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要“走自己的路”(1979-1982)

3.粗具轮廓:初步回答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1983-1987)

4.形成体系:南方谈话标志着体系走向成熟(1988-1992)

三、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主题主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我国处

1.最大的现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初级阶段

2. 现代化目标的深化: 从“四化”到“富强、民主、文明”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走自己的路

(二)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提出过程及其内涵

2.重要地位与作用

(四)基本理论:对现代化具体内涵的理论阐述

1.邓小平关于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阐述

2.邓小平关于政治现代化的理论阐述

3.邓小平关于文化现代化的理论阐述

4.邓小平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阐述

(五)实践途径:对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设计

1.战略部署:分步骤、不均衡、有重点式发展

2.动力机制:坚持改革和开放

3.制度依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5.领导力量: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的总体特征与重要价值

(一)总体特征

1.整体性

2.创新性

3.本土性

4.开放性

5.人民性

(二)重要价值

1.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

2.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创立了中国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4.是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

结 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十几亿中国人民为之孜孜以求和奋斗不息的理想,是中国人民前进的动力。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民族或者国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由落后到先进的变化过程或者程度水平。邓小平对现代化的接受、认识和探索,构成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的探索和解答,由此形成了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他始终把“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现代化”作为探索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并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动力机制、制度依托、重要途径以及领导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设计,其现代化理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等诸多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现代化理论体系。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笔者综合运用党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这一科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力图建立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科学体系。全文分为基本理论概述、体系的形成、体系内容以及体系的特征与价值这四部分。重点放在体系的内容上,主要从主题主线、逻辑起点、基本理论、实践途径四个层次来构建了这一体系。其中逻辑起点有两个,包括哲学基础和核心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和灵魂,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始终,这是哲学上的逻辑起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这一科学体系在经济方面的逻辑起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无法想象的,这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这一体系的主题,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这一体系的主线。对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探索构成了其基本理论。并从战略部署、动力机制、制度依托、重要途径以及领导力量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
  同时,对这一科学体系的产生条件、形成过程、总体特征及价值进行了阐述和研究,这样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在这一体系的形成的分析中,从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实践基础分析了其产生条件。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其历史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其实践基础。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思想奠基、主题形成、粗具轮廓以及形成体系四个阶段。通过对这一体系的产生条件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在构建这一体系的主要框架和内容中归纳出这一理论体系的总体特征是:整体性、创新性、本土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由此得出,这一理论体系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创立了中国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也有利于我们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