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城市多样性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青岛大鲍岛南部街区为例
【6h】

基于城市多样性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青岛大鲍岛南部街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 论题启由

1.2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进程概述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例分析

2.1 论题相关的主要概念及理论

2.1.1 历史地段与历史风貌地段

2.1.2 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

2.1.3 一般历史建筑

2.1.4 城市的多样性理论

2.2 国内外保护体系与保障制度的差距

2.3 实际案例及相关分析

2.3.1 上海新天地

2.3.2 上海田子坊

2.3.3 广州越秀区解放中路旧城改造项目

第3章 大鲍岛南部街区整体情况调查研究

3.1 大鲍岛南部街区概述

3.1.1 历史上的大鲍岛中国城

3.1.2 名称的由来与早期规划情况

3.2 街巷形态特征及其演变

3.2.1 街巷空间结构和视觉秩序的建立

3.2.2 天际线与沿街建筑界面

3.2.3 街巷场景

3.3 社会结构与功能格局的演变

3.3.1 人口结构

3.3.2 功能布局的空间分布与演化

3.3.3 市井文化的延续与重构

3.3.4 与现代住区的比较

第4章 遮存建筑研究与价值评估

4.1 遗存建筑研究

4.1.1 遗存建筑概述

4.1.2 里院建筑

4.1.3 其他遗存建筑

4.2 遗存建筑价值综合评价

4.2.1 评价方法简述

4.2.2 遗存建筑价值评价

第5章 大鲍岛南部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

5.1 现状问题分析整合

5.1.1 基础设施方面

5.1.2 社会结构方面

5.1.3 商业功能方面

5.1.4 人居文化方面

5.1.5 街区的“癌变”之处

5.2 街区改造模式与原则的思考

5.2.1 现有开发模式分析

5.2.2 关于“原住民”与“搬迁”问题的思考

5.2.3 大鲍岛南部街区保护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5.3 大鲍岛南部街区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5.3.1 街区整体的保护发展策略

5.3.2 遗存建筑的保护改造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急剧扩张,旧城区因物质结构的老化与活力衰退曾一度被当做发展的包袱,要么不顾后果大拆大建,要么抛之脑后任其生死。城市的畸化生长导致了标识性风貌街区的成片消失,即便幸而得存,往往也是环境恶劣、饱受诟病。经多年研究实践,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工作成绩斐然,但综合来看,许多受各方追捧的案例多具有一定局限,其方法难以使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同时又是城市特色风貌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性历史建筑脱困,也更难使深层次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得到保护与延续。
  大鲍岛街区作为青岛城市建设的“初元”以及华人活动起源的“母脉”,其风土人文环境历百年而成,但伴随着物质结构的老化衰败,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一并被短视者所忽视,由此而导致的各类蚕食破坏现象已初现端倪。保护与发展应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来认识,考虑到日后的未可知晓,采取一定措施使其依照自身基因序列生长,保证其内构成城市多样性的种种得以沿存并逐步恢复“健康”的状态,应为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良策。
  基于以上所见所感,本文以大鲍岛南部街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论题相关的理论及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以之作为其后相关研究的经验借鉴与理论基础;其后,对研究片区内的街巷空间形态、社会结构构成、功能格局以及建筑形制的流变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遗存建筑进行了分类及综合评价;最后,整合了现存的主要问题,论证了其内风土人文对城市包容性及多样性体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针对大鲍岛南部街区的保护发展策略并参照国外相关经验与实际情况提出了遗存建筑的保护改造建议。以期能摆脱既有“成功策略”的束缚,并能从意识层面对决策者和设计者等产生一定的有益影响,继而能对整个大鲍岛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