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生态效应
【6h】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生态效应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资源丰富,生态服务价值高,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极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区、养殖区和制盐基地,人类活动频繁,再加上围填海活动频发,对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为深入探究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989~2017 年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体系,同时对研究区内的植被及土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 (1)1989~2017 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占湿地总面积由原来的 96%降低至6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5.9%,湿地总面积以平均每年37.06km2的速率下降。截止 2017 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仍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占湿地总面积的62.11%。其中自然湿地景观类型的56.75%是植被覆盖区,人工湿地则以养殖池为主要景观类型,占人工湿地总面积的60.8%。 (2)从景观类型转移情况上看,自然湿地景观类型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类型转化明显。其中1989~1999年自然湿地中的光滩和植被覆盖区向人工湿地中的盐田和非湿地景观类型中的耕地转化,转化面积分别达到了 16.4km2 和442.4km2;1999~2009 年光滩向养殖池转化的面积达到了 68.24km2,裸地、水域和植被覆盖区分别向耕地转化了 62.19km2、10.2km2和 530.4km2;2009~2017 年植被覆盖区向耕地转化的面积达到241.13km2。 (3)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强度随着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增加而增大,且逐年增强。 (4)研究区内自然植被分布情况表现为,距离海岸线远的地区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要高于入海口地区,且植被类型多为花果期短,植株矮小,环境适应能力差的草本植物,而入海口地区植被类型则以聚盐,抗风能力较好的植物(芦苇、盐地碱蓬)为优势种。 (5)植被的生长状况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密切相关,而土壤中的来源相同的各种元素之间又会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的生长状况与土壤中的速效钾和有机质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和全氮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长时间尺度下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变化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景观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