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人工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研究
【6h】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人工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植被特征

2.4 社会经济情况

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

4.1 植被配置模式的生物效应变化

4.2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理化性质

4.3 坡面人工植被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分析

4.4 小结

5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人工植被生态效益评价

5.1 生态效益指标的遴选

5.2 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效益的计算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 者 简 介

展开▼

摘要

以位于准格尔旗黄埔川上乌兰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的试验区内选取四种人工植被配置模式和对照区(自然恢复区植被、裸地),调查人工植被配置模式中的乔木、灌木生长状况、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不同降雨量下试验区与对照区的径流量和径流产沙量。运用EXCEL、SAS软件对各项生态因子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各人工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权重系数反应其指标贡献率的大小,然后计算不同人工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1)试验区油松+沙棘人工植被配置模式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油松+柠条模式、杏树+沙棘模式、油松+杏树+柠条模式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小于对照区自然恢复区植被。
  (2)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区的土壤理化性状与植被配置模式和坡位的关系十分密切,表现为坡底的土壤理化性质普遍优于坡顶和坡中,且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理化性状也不相同。
  (3)根据上乌兰沟流域特拉沟试验区标准径流小区的实际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试验区油松+沙棘模式平均径流量最小,油松+杏树+柠条最大,分别为1.05m3/100m2和1.33m3/100m2;对照区裸地的径流量最大,为2.27m3/100m2。平均径流产沙量大小为裸地>自然植被恢复区>油松+杏树+柠条>杏树+沙棘>油松+沙棘>油松+柠条。
  (4)对试验区与对照区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和量化结果显示:试验区与对照区的生态效益大小依次为油松+沙棘模式>杏树+沙棘模式>油松+柠条模式>自然恢复区植被>油松+杏树+柠条模式>裸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