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锡林河流域草原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6h】

锡林河流域草原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锡林河流域自然条件与畜牧业经济状况

1.1 锡林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1.1.1 锡林河流域地形与气候概况

1.1.2 锡林河流域土壤的发生类型及其性质

1.1.3 锡林河流域植被

1.1.4 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场资源的生态地理特征

1.1.5 锡林河流域植物区系纲要

1.2 锡林河流域的畜牧业生产现状

1.2.1 锡林河流域行政区划简要概述

1.2.2 锡林河流域农牧业人口的变化情况

1.2.3 锡林河流域牲畜数量的变化

1.2.4 锡林河流域农牧民人均收入变化

第二章 近35年锡林河流域牲畜数量、载畜率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草原退化的关系

2.1 近35年锡林河流域以嘎查为单位牲畜数量和载畜率的时空变化

2.1.1 以嘎查为单位的牲畜数最的时间变化

2.1.2 以嘎查为单位的载畜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作用

2.2 近20年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不同退化类型的空间分布

2.3 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退化的自然和社会驱动力分析

2.3.1 放牧制度的演变和草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2.3.2 牲畜数量和载畜量的变化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2.3.3 人口因素

2.3.4 政策因素

2.3.5 其他因素

第三章 锡林河流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3.1 应用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科学思想

3.2 锡林河流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3.2.1 锡林河流域2003—2005年畜牧业经济发展概况

3.2.2 锡林河流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3.3 增加农牧民收入,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

3.4 政府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

3.5 草地管理法制化

3.5.1 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依法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场

3.5.2 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工作

3.5.3 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制度

3.5.4 转变生产方式,推行禁牧休牧制度

3.4.5 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监测和预警制度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草地面积居我国11片重点牧区之首,是我国温带典型草原的核心分布区和重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长期以来,锡林郭勒草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道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有效地阻止了草原腹地的土壤侵蚀、沙化以及来自中亚和我国西部的沙尘侵害,对于维持整个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大都市的生态环境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度干扰锡林郭勒草原发生了严重退化,生产力显著降低,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日益衰减。
   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草地利用方式的变迁作为切入点,以锡林河流域为案例,深入分析了社会驱动力在草地退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目的在于揭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农牧业人口的剧增和牲畜数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与锡林河流域草地退化的关系,进而探求锡林河流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同时,近年来由于草地退化速度的加剧和草地退化面积的不断扩张,以及世界许多资源保护计划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失败,人类原始的土著文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作用,引起了自然和社会科学界共同的关注,应用草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的方法以及GIS技术和对锡林河流域草地退化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以1984年和2004年开展的大量草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期的TM数据,分析了20年来锡林河流域草地退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结果发现锡林河流域草地退化面积达到70%之多,从东南向西北草地退化程度明显加剧。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锡林河流域植被在近20余年来的变化状况表现为:局部恢复,部分地区变化不明显,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恶化的发展势头。通过对位于锡林河流域的锡林浩特市及其邻近地区的社会驱动因子的分析,并应用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牧业人口和牲畜数量等因子在近35年来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过度放牧是导致锡林河流域草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锡林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