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
【6h】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作为一种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在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当前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1991~2010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将该时段分成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对两个时段相关评价指标及其动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本论文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991~200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增长率较低,增长趋势缓和;生态承载力虽然出现波折,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2010年间生态足迹呈明显增长趋势,增长率偏高,增长趋势显著;同期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在以上两个阶段中1991~2000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总体增长低于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增长幅度。
   总体来看,1991~2010的生态足迹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1的2.1945hm2/人上升到2010年的17.8948hm2/人,增长了15.7003hm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5.77%。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需求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增长最为明显,远远超过其它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年增长率。人均生态承载力也同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2.0228hm2/人上升到2010年的3.0642hm2/人,增长了1.0414hm2/人,年增长率为2.57%。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除水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之外,其它类型土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1991~2010年间自治区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了3.52倍。内蒙古自治区在1991~2010年期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赤字状态在进入2000年之后更为严重。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本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指导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使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