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
【6h】

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及现状

1.2.2 生态修复目标及基本原理

1.2.3 湿地修复理论研究

1.2.4 国内外湿地修复实践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与土壤

2.1.3 气象

2.1.4 水文

2.1.5 植被

2.1.6 鸟类资源

2.2 研究内容

2.2.1 黄河三角洲严重退化盐碱化滨海湿地修复方案构建

2.2.2 修复区生态恢复状况动态监测

2.2.3 不同生态修复模式鸟类栖息功能比较

2.3.1 修复方案确定及生态工程施工

2.3.2 野外动态监测

2.4 技术路线

三、黄河三角洲严重退化盐碱化滨海湿地修复方案构建

3.1 研究区退化原因分析

3.2 研究区生态恢复概念模式

3.3 研究区生态工程施工方案

四、修复区生态恢复状况动态监测

4.1 土壤盐分动态变化

4.2 土地覆盖类型组成变化

4.3 植被面积动态变化

4.4 大型底栖动物恢复情况

4.5.1 鸟类种类组成

4.5.2 鸟类数量动态变化

4.5.3 鸟类多样性分析

4.6 小结

五、不同修复模式鸟类栖息功能比较

5.1 高植被覆盖区、廊道改造区基本情况

5.1.1 围封-补充淡水模式形成的高植被覆盖区

5.1.2 生境改造工程形成的廊道改造区

5.2 不同修复模式下鸟类栖息差异

5.3 小结

六、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修复模式初步总结

七、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受气候变化、海陆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本研究选择典型代表区域,分析其具体退化原因,探索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同步恢复的修复技术,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水分补给减少、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岸线后移导致的潮汐影响减弱是研究区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同时生境单一化使鸟类栖息功能严重削弱。设计生态工程施工方案,构建了基于微地形营造-水位控制的严重退化盐碱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以实现水分的合理利用和补给,营造多样化生境。
  2.生态工程实施后,经过1年半的恢复,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植被、水域面积均显著增加,裸地面积相应减少。枯水期水域面积增加6.3倍,占总面积的比例由2.1%提升至15.3%,微地形营造区植被总覆盖面积从27.4%上升到37.4%。无论在枯水期还是在丰水期,植被、水域和裸地比例均显著改善。
  3.底栖动物从无到有开始拓殖,已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4种。摇蚊为先锋种和群落优势种,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也开始出现。自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修复区栖息觅食鸟类共有10目21科74种,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鸟类比例为29.7%。鸟类生态型完备,以游禽(52.1%)和涉禽(38.0%)为主要种群,攀禽、鸣禽和猛禽均有出现,候鸟(50.7%)和旅鸟(31.0%)占主要比例。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6、2017年迁徙期鸟类种类及数量都明显增多,鸟类栖息地功能显著提升。
  4.比较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3种不同修复模式下的引鸟效果,微地形营造的生态修复模式,调查期的鸟类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明显高于以单纯围封-补充淡水模式形成的高植被覆盖区和无水位梯度生境改造模式形成的廊道改造区,更适合作为在该区域的生态修复模式。
  综合以上,微地形营造结合水位控制的生态修复模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兼顾景观效果、植被覆盖效果和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在目前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的恢复中具有更好的实用及推广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