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机理的研究
【6h】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机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章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与三种解毒酶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的毒力测定结果

2酶活力测定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二章二斑叶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酯酶同功酶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二斑叶螨各品系酯酶同功酶电泳图谱比较

2二斑叶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酯酶谱带迁移率的比较

三、讨论

第三章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品系相对适合度的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毒力测定结果

2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比较

3 25℃条件下二斑叶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

4二斑叶螨年龄特征生殖力及存活曲线

5 25℃条件下二斑叶螨抗、感品系实验种群动态参数和相对适合度

三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抗药性二斑叶螨的分子标记初探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为明确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机理,于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根据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基因突变学说,首先在本实验室已有抗性种群的基础上,继续以杀死种群60%的剂量进行逐代汰选,由原来的20代汰选到35代,并采用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测定2.0%阿维菌素乳油对二斑叶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毒力,建立回归方程以求得抗性指数,结果表明,抗性指数由原来的8.09增加到13.76,已形成明显的抗性品系。再分别测定敏感品系和已获得的抗性品系体内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结果显示: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比活力为0.3759 μmol.mg<'-1>Pr.min<'-1>,抗性品系羧酸酯酶的比活力为0.4908μmol.mg<'-1>Pr.min<'-1>,是敏感品系的1.3057倍,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为0.1798 μmol.mg<'-1>Pr.min<'-1>,抗性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为0.5478 μmol.mg<'-1>Pr.min<'-1>,是敏感品系的3.0475倍,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敏感品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为0.0052OD.mg<'-1>Pr.min<'-1>,抗性品系的比活力为0.01880D..mg<'-1>Pr.min<'-1>,为敏感品系的3.6233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羧酸酯酶活性的变化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关系不大,而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增强可能是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2.进一步研究二斑叶螨抗性品系酯酶同功酶的变化情况。二斑叶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酯酶同功酶电泳图谱均显示至少有4条明显的谱带,这4条带显色深浅不一,并且可分为两种类型的颜色,E<,1>-E<,2>带为紫褐色系列,E<,1>颜色较深,染色较强,E<,3>-E<,4>带为浅灰褐色,E<,3>颜色较深,染色较强。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所有的抗性品系酶带染色均比敏感品系的强。表明二斑叶螨经过长期的阿维菌素汰选,酯酶活性已增强。由测得的酯酶谱带迁移率可以看出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各酶带的迁移率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谱带的迁移距离与相应酶的分子质量成正相关,即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酶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可能是分子构型或构象发生了变化。 3.在室内25℃条件下通过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二斑叶螨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的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在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有效产卵量等体现二斑叶螨在生长发育与繁殖能力的诸多指标上,其抗性品系(R)与敏感品系(S)相比均存在一定的不利性,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仅为敏感品系的0.53,存在适合度缺陷。 4.对抗药性二斑叶螨进行了分子标记初探。采用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的方法,筛选出可以用于区分二斑叶螨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引物序列。结果表明所选用的20种随机引物中,只有S18在抗性品系中扩增出一条大小约为225 bp的条带,其他引物都没有扩增出条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