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形态学研究
【6h】

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形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为特有物种的产生提供场所。这里的无尾两栖类物种繁多,分布多样,其中包括广布种中华蟾蜍(Bufo gargarrizans)、花背蟾蜍(Bufo raddei)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等,也有国内只在该地区分布的史氏蟾蜍(Bufo stejnegeri)、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和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等。
   近年来,两栖动物种群的衰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尤其是林蛙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蝌蚪的研究则较少,至今未见有对其外部形态和口器内部结构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蝌蚪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环渤海区域5科7属15种蝌蚪的外部形态特征、口器外部结构特征和口内部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比较研究,通过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物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结果如下:
   一、探讨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多样性关系,多数为Orton的Ⅳ型,对分种鉴别较困难的蟾蜍属、林蛙属和侧褶蛙属蝌蚪做了详细比较,总结出不同属间具有各自稳定的形态结构,同属不同种蝌蚪又各自具有细微的差别。蝌蚪形态可以作为属级,甚至种级的鉴别特征。
   二、分析了蝌蚪外部形态、口器内、外结构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演化关系。一般静水中生活的蝌蚪有体形宽肥,尾肌弱,尾鳍相对高而薄,尾末端尖细等特点,口部结构简单;而流水中生活的蝌蚪体腹面略平,尾肌发达,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尖,口部结构较复杂。
   三、结合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对蝌蚪的形态特征聚类分析,进一步明确蝌蚪形态对物种分类鉴定和解释系统发育关系的重要作用。
   四、编制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检索表,进一步明确各物种间的区别,对其野外和室内鉴定、种群动态变化、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参考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