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骨替代物对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对比研究
【6h】

不同骨替代物对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综述:植骨材料在口腔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骨替代物与自体骨之间的成骨效果,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选择8条12-16个月的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全麻下在双侧前磨牙区颊侧骨面制备3个3mm直径,3mm深的圆柱形孔洞,孔洞间距离为2mm的,分别向三个孔洞中植入Bio-oss,β-TCP和周边取的自体骨,在一侧盖胶原膜,一侧不盖膜,拉拢缝合粘膜瓣。术后分别在1周、2周、4周、8周处死2条狗,做硬组织切片和脱钙后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 结果: 一、大体观察和影像学观察: 实验动物无一例死亡。一周时切口未完全愈合,内灌注后可见粘膜及胶原膜因肿胀与骨面分开;两周时切口已基本愈合,但仍可见切口印记;四周时粘膜色泽正常,原伤口已愈合;八周时表面粘膜已与正常无明显区别,需通过X线方可找到植骨区。X线检查:三个骨孔较为容易确定,未盖胶原膜侧比盖膜侧骨孔清晰。随着周期的延长骨孔与正常骨逐渐融合。β-TCP孔中的β-TCP颗粒相对于其他骨孔的移植物,在1、2、4、8周均显示出最强的阻射影。 二、硬组织切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Goldner's三色法和Giemsa法染色结果一致:一周时,Bio-oss、β-TCP、自体骨三骨孔可见骨孔内骨移植物未吸收,Bio-oss、β-TCP孔与正常骨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两周时,Bio-oss、β-TCP骨孔中炎性细胞已大量减少,三骨孔中可见大量的纤维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结构并逐渐形成骨基质,在各骨孔边缘可见有岛状新生骨,自体骨孔中移植骨边缘可见有新生骨,而β-TCP和Bio-oss孔骨粉边缘的新生骨不明显;四周时,骨孔中骨移植物逐渐被吸收,在β-TCP和Bio-oss孔表面有较明显的新生骨生成,新生骨骨成熟度比两周时高,骨孔边缘处新生骨已与正常骨形成紧密、成熟的连接;八周时,Bio-oss、β-TCP、自体骨三骨孔成骨均比前期多,新形成骨呈板层状较正常骨排列紊乱,与骨孔边缘有明显的线性界限。自体骨孔中移植骨已基本完全吸收,骨孔大部分被新生骨所代替;Bio-oss孔中尚可见未被吸收的Bio-oss颗粒,骨质间的结缔组织较自体骨孔中多;β-TCP孔中较大未完全吸收的β-TCP颗粒,新生骨质较明显少于Bio-oss和自体骨孔中,且骨质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 三、硬组织切片组织形态学分析: 两周时,自体骨形成的新骨比Bio-oss和β-TCP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四周时,自体骨形成的新骨比Bio-oss和β-TCP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八周时,β-TCP形成的新骨比Bio-oss和自体骨少,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Bio-oss和自体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无论用哪种骨移植材料,骨缺损最终都会愈合。 2.自体骨修复骨缺损是三者之中最好的,在四周前,其成骨有明显的优越性。 3.β-TCP和Bio-oss在早期成骨效果无明显差别,八周后Bio-oss和自体骨的成骨量明显强于β-TCP,在使用β-TCP植骨后,植入种植体等二次手术需要延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