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
【6h】

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仪器设备

三、电生理检查方案

四、房速、房早时P’波分析

五、电生理标测和射频导管消融

六、随访

七、统计学分析和随访

结果

一、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消融基本资料

二、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P’形态分析

三、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

三、并发症及随访

讨论

一、机制

二、体表心电图P’波特征

三、心内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

四、消融方法

五、消融并发症

六、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研究进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uperiorvenacava,SVC)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房早、房颤、房速)体表心电图、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特征,探讨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导管消融策略。
  方法:选取2003年-2013年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上腔静脉房性心律失常共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7岁,病史8±7年,分析其房早、房速时体表心电图P'形态及心内电生理特点。房颤、房速发作时,在传统标测系统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结合上腔静脉造影确定最早激动点或起源部位。若证实上腔静脉为触发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节段性或环状电隔离上腔静脉。
  结果:14例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P'波特征:14例患者Ⅰ导联13例P'波为正向波,1例为等电位线;Ⅱ导联14例P'波均为正向波,且振幅显著高于窦性P波;Ⅲ导联12例P'波为正向波,2例为正负双向;AVF导联P'波13例为正向波,1例为等电位线;AVR导联14例P'波均为负向波;V1导联正向、负向、双向、等电位线分别为5例、3例、4例、2例;与窦性P波相比,P'波在Ⅱ、Ⅲ、AVF导联振幅显著增高(P<0.01)。心内电生理特点:上腔静脉(5例)或右上肺静脉(rightsuperiorpulmonaryveins,RSPV)(3例)记录到上腔静脉电位,窦律下提前于冠状窦口(coronarysinusostium,CSo)50±11ms,房早时提前93±20ms,P<0.01;上腔静脉电活动类似肺静脉电活动,具有激动早、频率快的特点,可触发房颤、房速发作;1例怀疑上腔静脉触发房颤患者,上腔静脉内起搏可反复诱发房颤发作;1例患者上腔静脉消融过程中,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时上腔静脉内仍为快速、紊乱电活动,而心房内为稳定电活动,继续消融过程中上腔静脉电活动消失;3例患者在上腔静脉电隔离后可见自律性电活动。5例房速患者在上腔静脉内标测到最早激动点,提前冠状窦口91±21ms,且局灶性消融成功;9例房颤、房早患者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标测及消融成功,消融过程中1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停搏,1例出现心包填塞(考虑与肺静脉消融相关),随访恢复良好,无复发。
  结论: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具有心电图P'波在下壁导联Ⅱ、Ⅲ、AVF显著高于窦性P波的心电图特征。窦律和房早时上腔静脉电位提前冠状窦口电位的时间变化对于判定是否为上腔静脉起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复发率。上腔静脉节段性消融可达到上腔静脉-右房完全电隔离。上腔静脉在解剖学上临近窦房结和右膈神经,三维标测系统有助于明确解剖及确定靶点位置,减少手术并发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