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6h】

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法方

2.1 入组标准

2.2 手术法方

2.3 术后处理

三 结果

1 影像结果

2 临床结果

3 病例随访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现状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近年来,随着介入材料的迅速发展,与开颅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动脉瘤越来越体现出了优势,其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手术适应症宽,远期效果也可与开颅夹闭手术相媲美。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率低,弹簧圈易脱出瘤腔,术后长期随访易复发等,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目前对于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对治疗急性期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操作技术复杂,手术时间长,容易刺激损伤血管内膜,有加重脑血管痉挛,诱发术后血栓形成的可能,尤其是支架作为异物植入后需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抗凝治疗,增加了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及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双微导管技术与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较,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治疗急性期破裂出血相对的宽颈动脉瘤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法。
  目的:通过分析我科2013年3月到2014年8月收治的22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的宽颈动脉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应用双导管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栓塞程度及手术适应症进行分析。
  方法:22例全部在动脉瘤破裂3天内完成手术,术前对患者Hunt-Hess分级,在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结合3D-DSA准确测量动脉瘤瘤颈、瘤体、瘤高、瘤颈/体比,分析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关系,经6F导管导引下超选一支微导管于动脉瘤腔内,输送标准电解可脱弹簧圈(GDC)在瘤体内部分成篮先不解脱,再在原导引导管尾段Y形阀的侧壁上接上第二个Y形阀,送入第二根头端塑型与第一支略有差异的微导管于动脉瘤腔内不同位置,根据术中动脉瘤的形态先后、同时、或交替送入弹簧圈,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最后再解脱成蓝弹簧圈)。
  结果:(1)影像学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12例(54.5%);大部分栓塞7例(31.8%);部分栓塞3例(13.7%)。
  (2)临床结果:本组术前Hunt-Hess评分Ⅰ-Ⅲ级的17例患者,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无症状或遗留轻微症状如头痛、头晕等,生活完全能自理;5例生活部分或大部分自理,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术中造影发现少量造影剂外泄考虑动脉瘤破裂,通过继续快速填塞弹簧圈封堵成功瘘口,经积极治疗遗留轻度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术中突然载瘤动脉远端闭塞,经微导管内注入尿激酶溶栓后显示部分血管再通,术后复查CT示大面积脑梗死,第二天去骨瓣减压,出院后长期植物生存状态,GCS评分5分。Ⅳ-Ⅴ级的5例患者,死亡1例;2例遗留轻度残疾、神经功能或意识障碍;2例中-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需别人帮助下完成。
  (3)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出院后3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21例患者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其中0-3分18例,4-5分3例。术后6个月到1年内有17例患者行CTA或DSA检查,13例瘤体栓塞致密,3例患者瘤颈部分残留,其中1例部分弹簧圈袢脱出瘤颈,但不影响载瘤动脉血供,复发1例。
  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急性期破裂的颅内相对宽颈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动脉瘤栓塞率,术后疗效可靠,远期效果良好,可以临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