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复杂埋伏齿病例辅助锥体束CT正畸设计及治疗的临床探讨
【6h】

复杂埋伏齿病例辅助锥体束CT正畸设计及治疗的临床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

病例一:上颌双侧尖牙埋伏伴侧切牙吸收

方法

1.病历资料

2.诊断

3.矫治设计

4.矫治过程

5.正畸设计的考量

病例二:下颌相邻两颗埋伏齿

方法

1.病历资料

2.诊断

3.矫治设计

4.矫治过程

5 正畸设计的考量

病例三:上颌多颗前牙连续埋伏

方法

1.病历资料

2.诊断

3.矫治设计

4.矫治过程

5.正畸设计的考量

结果

1 正畸牵引后埋伏齿周围骨量的评价

2 治疗后各项测量指标评价

3 正畸牵引后牙龈形态的评价

讨论

1 复杂埋伏齿病例临床正畸诊断

2 复杂埋伏齿病例矫正设计

3 埋伏齿牵引的时机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4 复杂埋伏齿病例正畸治疗后的稳定与保持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杂埋伏齿病例临床正畸治疗综述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对复杂埋伏齿病例通过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ic,CBCT)诊断进行正畸设计及治疗,为正畸治疗复杂埋伏齿病例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2年至2015年30个埋伏齿患者中挑选出复杂埋伏齿病例3例,共有埋伏齿8个。患者通过正畸临床检查、CBCT检查、头颅侧位测量方式,获得颅骨、颌骨、牙弓的三维图像,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通过对治疗前后埋伏齿周围骨量、牙龈形态、头颅侧位测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全面评价复杂埋伏齿病例治疗疗效。本研究挑选了三例有代表性的复杂埋伏齿病例适应症患者。病例1:上颌双侧尖牙埋伏伴侧切牙吸收,女,12岁,骨性Ⅲ类,低角;安氏Ⅱ类亚类;前磨牙区开(牙合)2mm。CBCT显示13、23均近中埋伏于上颌骨内且12、21、22均有不同程度牙根吸收。通过CBCT对13、23唇颊侧骨量进行测量,测得唇颊侧均有适量骨组织,为正畸牵引埋伏齿的适应症,故对该患者采用上下颌直丝弓矫治器技术,拔除12、22、34、44,牵引埋伏13、23入牙列。病例2:下颌相邻两颗埋伏齿,男,20岁,骨性Ⅲ类,均角;安氏Ⅲ类,上牙列拥挤Ⅰ度,下牙列拥挤Ⅰ度;前牙对刃,后牙浅覆(牙合)覆盖;上颌中线左偏1mm,下颌中线右偏1mm。牙列中个别牙齿反(牙合),牙列中53、83、84滞留乳牙。曲断片显示43、44相互重叠埋伏于下颌骨内,下颌右侧舌侧有一圆形区的骨隆起,无波动感无疼痛。口内触诊无法直接触及埋伏齿。确定为正畸牵引的适应症,采用非拔牙矫正的方法。病例3:上颌多颗前牙连续埋伏,女,10岁,骨性Ⅲ类,均角;前牙对刃,牙列中多颗恒牙未萌。CBCT显示13近中埋伏、21、22、23连续埋伏于上颌骨内且互相成角,无缺失牙及多生牙。21冠根成角,22腭侧骨壁菲薄,23高位埋伏且平行于(牙合)面。患者强烈要求治疗,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达成共识尽可能牵引埋伏齿入牙列以恢复牙列完整及前牙区美观。本论文讨论的3例病例均是记录从正畸治疗开始至埋伏齿完全牵引至(牙合)面。
  结果:病例1,经过31个月(牵引埋伏齿20个月)的治疗;病例2,经过41个月(牵引埋伏齿32个月)的治疗;病例3经过35个月(牵引埋伏齿25个月)的治疗,8颗埋伏齿均成功牵引至(牙合)面。(1)治疗后埋伏齿周围骨量的评价:治疗后8颗埋伏齿周围均有适度骨组织包绕,埋伏齿周围牙槽骨高度均超过牙根的1/3,埋伏齿无松动。(2)治疗后各项测量指标评价:牙列中牙齿牙轴理想,牙弓弧度连续,未见牙根吸收及牙冠变色。(3)治疗后牙龈形态的评价:3例病例治疗后牙龈形态良好色泽红润,埋伏齿唇侧牙龈缘与其他牙位连续,致密坚韧有弹性,未见异常。治疗后患者正确的颌位关系,利于患者口腔自洁,并且有利于患者口腔卫生的改善。
  结论:对于复杂埋伏齿病例,辅助CBCT,准确的评估埋伏齿自身的发育、与邻牙的关系、周围骨量厚度,从而制定完善的治疗计划。在正畸治疗中,排齐整平牙列为埋伏齿提供必要的间隙,在开窗术后,准确的粘接附件、合理的运用支抗,时刻注意牵引的力量及方向,以及牵出的埋伏齿牙龈的健康与美观。复杂埋伏齿病例,通过合理检查和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牵引后牙龈形态良好,埋伏齿周围有适度骨组织包绕,埋伏齿牙轴理想,未见牙齿变色及牙根吸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